分析紡織業生態之現狀
用工荒、拉閘限電、節能減排,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飛漲、加息……對于剛挺過經濟危機的國內服裝紡織業來說,2010年無疑又是極其艱難的一年。
為了解行業現狀,以及企業的應對之策,近日證券時報記者深入到中國紡織重鎮——紹興進行實地調查,期間對貿易商、服裝企業、織造廠、印染企業生態環境進行了一次集中摸底。
紡織業遭遇原料危機
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距離上海280公里,是全國著名的紡織城與紡織品貿易中心。2008年,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紹興有不少紡織企業由于存貨跌價、資金鏈斷裂等原因倒閉。
為應對經濟危機,扶持企業走出困境,2009年4月國務院頒布《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其后,隨著全球經濟轉暖,紡織業在外貿訂單恢復、內需持續增長的帶動下,通過一年多時間完成了清庫、復蘇、重建庫存的過程。2009年,紹興化纖、面料、印染布產量分別為243萬噸、56億米、156億米,占全國的10%、9%、30%。
2010年上半年,紹興紡織品出口更呈現爆發式反彈,1至7月,全市紡織品及服裝出口77.4億美元,同比增長36.9%,帶動該市外貿出口連續3個月刷新記錄。業內人士曾樂觀認為,紡織業又迎來了春天。然而下半年,隨著全球棉價的一輪暴漲,紡織業遭遇突如其來的原料危機。
在紹興市區經營面料生意的李俊峰告訴記者,現在面料價格一天一變,行情簡直是“看不懂”。有時候客人訂單下來,都感到害怕,一方面是顧慮市場價暴跌,客戶會違約,同時又擔心價格暴漲,自己若不及時進貨會產生虧損,可貨源還特別緊張。現在情況是,接單的風險很大,但不做的話,又沒生意,無法支付房租和員工工資。
據他介紹,就兩三天時間,滌綸從18400元/噸漲到22800元/噸,胚布價格同時上漲0.4-1元/米,現在市場經營都亂套了。有的企業為了保證供應和采購能夠銜接,被迫取消了四個月不調價的政策,采取隨行就市的原則。有的企業則建議客戶暫緩訂貨,等行情穩定了再做決定。
由于目前價格高位運行,紹興紡織市場像李俊峰這樣的商家普遍存在恐高心理,交易都需要支付全額資金,根本不敢像原來那樣30%資金就可以交易拿貨了,一些實力不足的貿易商因此逐漸淡出市場。所謂貿易商大肆囤積炒貨的說法,或并不準確。
記者在調研過程中注意到,相比2008年底的蕭條景象,目前紹興紡織市場狀況雖已明顯好轉,但貿易商們的日子卻并不好過。不僅如此,棉價暴漲如同多米諾骨牌倒下,迅速傳導到紗線、面料、后整理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在新升制造廠,企業負責人王先生介紹,上次有個香港37萬米的面料訂單,客戶預付了75%的資金,然后自己添了一部分錢,找棉紗廠把預定了全部原料。但臨到發貨時,對方看棉價暴漲,要求提價5000元/噸,并解釋,有人出價更高,如果不接受,這批貨給出價高的人,原來老合同不是不執行,但交期不定。無奈之下,王先生只能接受,然后貨物裝車在從安徽發往浙江的路上,又漲了1000元/噸。
貨源短缺也是紡織企業面臨的棘手問題。王先生指著庫房剩余不多的棉紗庫存介紹,以前買棉紗,打電話要10噸,結果供貨商送15噸來,說先放在工廠里慢慢用,不用著急付款。但現在要10噸貨,送來3噸就算不錯了,還要現款支付。這樣下來,工廠原料庫存周轉就越來越吃緊了。
棉價暴漲貨源緊張,主要是由于全球棉花大減產。美國農業部信息顯示,2009至2010年度全球棉花產量將比2006至2007年度減少20%,產需缺口在350萬噸。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已經連續三年下降。2007至2009年棉花產量分別為762萬噸、749萬噸和640萬噸。今年我國的棉花產量也不容樂觀。
今年9月至11月初,國內棉花價格節節攀升,從每噸約1.8萬元暴漲到3萬多元,漲幅約70%。在紡織業,棉花是最基礎的原材料,尤其在內衣、家用紡織品等領域,棉纖維幾乎占了企業制造成本的60%至70%,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為緩解市場供應緊張,國儲棉自8月份開始先后投放了100多萬噸儲備棉。
“但拍出來的都是些328、329級的棉花,做做手套可以,用于服裝面料的高質量儲備棉很少。”王先生表示。
另外,節能減排對江浙紡織業正常生產也產生影響。在袍江工業開發區馬路上,記者并沒有見到想象中車水馬龍的狀況。據當地一家印染企業介紹,今年5月份開始確保上海世博電力供應,到了8月至10月又是節能減排,江浙191家印染企業有將近100家處于半停產狀態,還有90幾家一個月強制停工5個工作日。“印染費上漲了2毛多,訂單都卡在這里造成延誤,出口企業光空運費都虧了不少。”
用工荒人民幣升值成隱憂
原料價格上漲,總會有跌回去的一天,但用工荒、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趨勢卻很難改變。
在紹興,記者遇到華東某大型服裝企業高管鄭瑜,他是1999年接觸服裝行業的。據介紹,2000-2001年工人平均工資是600、700元,當時每臺機器每天產值(臺產)做到80元就夠了,服裝業很賺錢。但現在工人工資漲得很快,比如安徽合肥工廠,工人平均工資要2000元以上,每人每天要70塊錢。因此加上機器損耗、管理費、財務成本以及各項雜費,臺產攤下來至少要做到160、170元才有利潤,工資上漲對服裝外貿企業有很大的影響。
據有關研究數據,目前我國正迎來“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一般的勞動年齡人口(16歲至64歲)在2010年至2015年將處于峰值,隨后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會不斷下降。
同時,人民幣升值也對紡織業經營構成長期壓力。
從2005年7月開始,人民幣啟動匯改,截至2008年下半年累計對美元升值了17.5%,其后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人民幣匯率暫保穩定,但到了今年6月人民幣重啟匯改,迄今為止又升值了2.7%。
“近幾年,服裝出口也在給國外客戶提價,對方接受是個逐步的過程。像人民幣升值20%,服裝利潤越來越薄,只能靠大規模走量來維持,但這經不起原料價格波動和交貨期延遲賠償的折騰。比如近期這兩個影響因素就疊加在一起,外貿訂單非常難做。”鄭瑜表示。
紡織業苦尋應對之策
紡織業經營環境日漸惡化,企業紛紛尋找應對辦法。
鄭瑜說,短期原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出口企業可以通過調整貿易訂單模式轉移風險。比如以前對國外客戶的報價是1個月內有效,今年下半年調整到1周內有效,最近幾周報價有效期又縮短到只有2天,這樣可以降低接單的風險。而對于人民幣升值、用工荒的長期影響,則只能通過擴展內需市場,提高生產效率,工廠向內地轉移的辦法來舒緩。
“現在內銷服裝價格比外銷還要高,比如一件品牌中檔襯衣,在國內賣300、400元人民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賣到國外一個吊牌還不到50美金。又比如像迪卡儂、361,內銷的臺產能做到300、400元。而外銷沃爾瑪的臺產只有150元。原來有些外貿企業就開始專門做國內市場了。”
再就是工廠向內地轉移,提高生產效率。鄭瑜所在成衣生產企業除了在上海、江蘇啟東有工廠外,又在安徽投資設立工廠,并在內地與其他工廠合作,降低用工成本。這些工廠總共有2000多名工人,通過接外貿大訂單,提高工人熟練度,把臺產從150逐漸做到170,增加利潤。
但記者也注意到,王先生的織造工廠并沒有內遷打算,他的工廠只有100多個工人,大多數為本地人。為了留住工人,公司新蓋了宿舍,里面配有電視、空調、洗澡間。并且工廠明年預算,所有工人工資將上漲20%。
據介紹,紡織業中游的織造、印染環節實際上已不屬于勞動密集型,里面技術含量相當高。1個工人管理很多臺織機,或1整條印染生產線,真正進行生產的工人不多,主要都是機器自動運行。因此,和下游成衣制造相比,對用工成本不是那么敏感,通過內遷騰挪生存空間的余地也并不太大。反而江浙地區紡織產業群在物流、配套、治污上具有優勢,單個企業遷出去了運輸成本會增加,可能還沒法生存。
警惕產業資本流失
王先生家里有兄弟四人,創業之初都開工廠。十年過去了,現在只有王先生一人堅守織造廠,雖然他名義上是老板,但卻是兄弟當中混得最差的。
“有時候想想工廠關了算了,做起來很沒意思。”他說,這批60全棉紗進來后,市場價格從39000漲62000元,光賣棉紗就能賺2萬/噸,還是現款。但辛辛苦苦給客戶做成面料,每米卻只能賺5毛錢,還要保質量,包運輸。“所以現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實業了,柯橋輕紡城門市部炒炒就發財了。”
王先生工廠主營業務沒賺多少錢,當初前店后廠在輕紡城買的鋪面卻漲上了天。2008年王先生在柯橋租了一間門市,租金15萬元/年,當時承租權價格是130萬元,去年租金漲到25萬元,承租權卻給炒到了285萬元,今年房租是29萬元,承租權更飆到了400萬元的天價。
“后面有個工廠,前年關了,老板把廠房和宿舍租出去,每年光收租金也幾十百把萬。他再搞點貿易和投資,日子過得比我幸福。”王先生說。
實體企業難做,資產價格泡沫卻迅速膨脹,這給企業主心理帶來巨大沖擊。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紡織業和其他傳統行業一樣,正出現產業資本搬家的趨勢。像目前紡織市場鋪面炒客很多以前是做面料行業的。柯橋有個春天百貨,下面有一排店鋪,3年前剛造的時候,有人花1000萬從開發商手上買了12間,過了一段時間房子蓋好了,他1300萬賣給第二個人,賺了300萬,結果第二個人又拿了2年,最近剛剛以接近6000萬的價格出手。
也有人把工廠清盤后,轉戰民間借貸市場。比如2007年、2008年市場資金緊張,他們主要是做銀行承兌匯票,現在又開始做地下轉貸業務,即類似于過橋資金。據業內人士介紹,金融危機的時候,銀行放出很多短期貸款幫助民營企業周轉,而這些貸款陸續到期,企業想要續貸,又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幾千萬、上億的現金把老債還上,只能先從民間借錢還銀行,再從銀行拿新的貸款。所以轉貸需求一下子放大,現在這個業務很賺錢。比如1000萬元資金,做一次就有幾萬、十幾萬的收入,一年下來能達到20%的收益,而且輕松,和銀行關系搞熟了,確定企業還款后會再放貸,于是錢上午存進去,下午取出來,基本不承擔什么風險。
行業遭遇困境,外部誘惑重重,但欣慰的是,仍有不少企業通過存量技改、引進先進技術繼續在行業內謀求發展。
遠通紡織就通過自主研發生產高檔圓機,今年投資1.5億元新建年產1500萬套無縫針織內衣生產線項目,鳳儀軋染則從簡單的印染加工向高科技的節能減排印染設備制造發展,該項目被列為國家重大高新技術轉化項目。據紹興經貿局數據,今年前三季度,紡織業提升類項目高達248個,完成投資43.8億元,同比增長13%,比全縣工業投資高出6.7個百分點。
“服裝紡織是傳統行業,難有暴利,但終端消費穩定,內需增長很快,企業用心做是有機會的。”鄭瑜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