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新型服裝產業運營模式
有統計顯示,2010年內陸省份已經成為服裝企業投資活躍的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仍然保持著較好發展勢頭,江西、安徽、河南、河北、湖北、湖南等省逆勢而上,實現了較快發展。
優化區域布局、促進產業轉移是《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任務之一。在此形勢下,2010年我國服裝產業轉移正在企業市場行為和國家政策引導的雙重作用下呈現出加速之勢。并不是制造能力的搬家
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主辦的“全國紡織產業集群發展研討會暨第九批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授牌儀式”宣布安徽省望江縣等23個市(縣、區)、鎮成為第九批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的產業集群試點地區。這些試點地區體現了一個特點:承接產業轉移的地區多,包括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相對不發達的縣鎮,如江西省奉新縣、安徽省望江縣、安徽省繁昌縣孫村鎮、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和二七區、吉林省遼源市、遼寧省康平縣、福建省尤溪縣等。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宏觀政策下的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和轉移路線圖。
轉移并不是現有制造能力的搬家,而是在轉變發展方式指導思想下的轉移。因此,中國服裝產業轉移的最終落腳點將放在完成產業升級上。
此外,國家宏觀政策明顯加大了對中西部的扶持力度,明確提出推動和引導紡織服裝加工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建設新疆優質棉紗、棉布和棉紡織品生產基地。
當下,行業協會和組織正積極帶領一些大型紡織服裝企業到四川等中西部地區考察并推進產業轉移。
產業轉移不能一蹴而就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產業往中西部轉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過程。
國內有的大企業暫時沒有將生產往中西部轉移的計劃,因為中西部的生產配套暫時還未能達到其要求,但這些大企業在市場開拓方面已經覆蓋中西部市場,不過這塊市場銷售業績還是遠遠落后于沿海地區。產業往中西部轉移是一個必然趨勢,但需要一定過程,而且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國家不斷出臺一些優惠和扶持政策來促進,例如目前國家已經對新疆棉花運輸給予一定補貼,還要參照此方法對中西部產的棉紗、棉布等產品給予補貼。
就近轉移仍是主流。目前,梯度轉移尚未出現大面積的跨行政區發展態勢,蘇南企業到蘇北開發,粵南地區產業慢慢向粵北和東西兩翼發展,省內的“內陸”地區成為我國服裝產業梯度轉移的第一站。
珠三角快速向長三角轉移特別明顯。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我國目前服裝產業核心區域。這一作為梯度轉移推行過程中的過渡形態將在未來幾年中保持其發展勢頭,發揮優勢企業進一步積蓄能量的作用。
真正的重點和難點{page_break}
“盡管中西部承接轉移行動快,效果好,但仍遇到了強勁的對手。”中國服裝協會有關人士實事求是地說。各方信息顯示,東南亞地區可能成為中國中西部省份“迎接東南沿海轉移”進程中的競爭對手。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資建廠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國投資的也有百余家。這些東南亞國家對歐美出口能夠享受最惠國待遇,同時這些國家在稅收等政策上給予了國外企業相當大的優惠空間。
中國服裝協會產業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國強還提出了一個值得研究的“反方向轉移”現象:一些服裝企業將自己的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公司總部從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甚至是向發達國家轉移。
總之目前紡織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
產業鏈配套不完整問題突出。以四川為例,很多企業需要的面輔料都從福建、廣州等地采購過來,外地采購無疑增加了企業的運輸成本與時間成本。與此同時,中西部許多地區都是山區,交通不便,這就使得服裝企業的交通運費加大,產品外運成本很高。用工困難,勞動生產率低。目前內地的工資水平很難吸引在東南沿海地區打工的熟練工人返鄉就業,當地招募的工人技術水平不高。目前,西部的紡織服裝行業普通技工斷層、高級技工短缺的問題十分突出。
可見在產業轉移中,促進產業互補、建立合理的產業梯度是真正的重點和難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