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度棉花價格暴漲,產業鏈良性發展受威脅
2010年,價格會發生如此大的波動?這樣的波動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棉花產業尤其是棉花生產領域究竟存在哪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帶著這樣的疑問,11月中下旬,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對湖北、河北省棉花產業進行了深入調研。
“今年新棉上市以來的價格暴漲,從表面上看是棉花供需缺口擴大和資金炒作共同導致,實質上是棉花產業發展中一些深層次問題的集中爆發,急需從生產支持、市場調控、信息數據公共服務、期貨市場監管等多個環節構建我國棉花產業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避免棉價再次暴漲暴跌。”參與此次調研的李冉、徐欣、王莉等研究人員分析認為。
新年度棉花價格暴漲,產業鏈良性發展受威脅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棉花價格在供給偏緊、需求逐步恢復的大形勢影響下不斷走高,分別在2009年11月和2010年9月突破15000元/噸和20000元/噸兩道大關。進入2010/11年度新棉采摘銷售季節之后,棉花價格上漲速度進一步加快,幅度進一步拉大,從9月1日至11月12日,在不到兩個半月的時間段里,棉花價格上漲了近70%,并達到歷史高點31281元/噸。盡管從11月15日開始,在國家物價干預政策的強力打壓下,棉花價格有所回調,但仍然保持高位運行,截至11月30日,328級皮棉價格為26248元/噸,分別較2009年和2008年平均價格高出104%和100%。隨著皮棉價格的持續快速上漲,籽棉價格也出現較大幅度提高。據河北省辛集市農民劉東嶺反映,本年度新棉剛剛采摘時,棉販給他的報價是4.5元/斤,后來收購價越來越高,最高時曾達到7.2元/斤,不過11月中旬以來,又很快降到了5.3元/斤,與2008年底和2009年底的收購價格相比,今年的價格讓他難以想象。
盡管高棉價讓已賣棉的農戶和較早收購的流通加工企業得到了較多實惠,但從整個產業鏈良性發展的角度來看,此次棉價大幅上揚卻是弊大于利。一是籽棉質量大幅下降,摻水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今年全國棉花整體質量水平。在棉花資源緊缺、價格高漲的情況下,棉販以及流通加工企業紛紛競爭收購棉花,不注重棉花質量,有部分棉販告知棉農不要晾曬、分類,嚴重影響棉花質量,甚至還有部分棉販為增重而摻水做假。據辛集市天苑良棉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公司今年加工的100萬斤籽棉絕大部分是四級棉,本地三級棉都較為少見,新疆運來的棉花質量較往年也有所下降。二是棉價在短期內的非正常上漲,嚴重扭曲了產業鏈各環節的生產經營預期。據調查,大部分棉農在經歷2008年底的棉價大跌和本輪棉價大漲之后,對棉花價格預期極不穩定,擔心明年種棉效益的穩定性;大多數流通加工企業與紡織企業在本輪棉價大漲中不知所措,原料采購與生產進度均受到較大影響。
棉花價格暴漲反映出三大問題
此次調研分析認為,2010年度棉價之所以持續快速上漲并保持高位運行,從表面上看是由于我國植棉面積下降、棉花因災減產、紡織品服裝出口恢復性增長、棉花供需缺口增大以及游資炒作棉花市場等原因所導致,但在此輪棉價暴漲的背后,反映出的則是長期以來存在并制約棉花產業發展的幾個突出問題。
第一,棉農種植積極性逐年下降,棉花生產能力不斷下滑。一是棉花種植比較效益日益弱化,加之棉價年度波動幅度較大,棉農植棉積極性不高,在現有政策安排下提高農民植棉意愿存在較大困難。據河北省辛集市棉農反映,國家連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種糧收益穩定且越來越高,當地已有不少棉農棄棉改種糧食等其他作物。二是棉花生產用工較多,收獲機械化問題尚未突破,棉花生產面臨勞動力制約。據調查,與其他作物相比較,棉花種植畝均投工在20個以上,是小麥和玉米的兩倍,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持續增加,農業生產環節雇工成本越來越高,植棉勞動強度大的特點使得其呈逐步下降趨勢。
第二,政府對棉花市場調控能力較弱,對穩定價格的作用有限。從近幾年情況來看,國家通過儲備棉吞吐來調控棉花市場、穩定棉花價格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調控效果并不理想,特別是對于保障農民收益作用有限。2008年度新棉上市時節,面對低迷的棉花價格,為保障棉農收益,國家通過收儲進行調節,然而由于收儲對象為棉花流通加工企業而非棉農、且大規模收儲時棉農籽棉已大部分售完,此輪收儲在保障棉農利益方面效果甚微,這也是導致棉農2009年和2010年連續兩年減少植棉面積的重要原因。2010年9月以來,面對日益走高的棉價,國家僅在9月28日增加投放儲備棉40萬噸,由于數量有限、政策出臺偏晚,對市場并未起到應有的減壓作用,而且,在棉價10月下旬沖破25000元/噸進入非正常上漲階段后,國家仍未繼續投放儲備棉穩定市場,此外,收儲價格的競拍形成機制在某些時候不但對穩定市場缺乏效果,反而增加了市場緊張氣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棉價的瘋狂。
第三,棉花產業信息數據失真,為投機資金炒作創造了空間。在2010年度棉花有所減產的背景下,由于國家對棉花統計數據、市場信息尤其是產量、播種意向、庫存、作物長勢、天氣等信息缺乏權威、及時、連續的發布,部分國家部委、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信息由于口徑不一致,權威性和可信性受到了市場的質疑,這進一步為游資炒作提供了較大空間。據石家莊市常山股份有限公司馬韻杰副總經理反映,近期一些游資和不法經營者利用棉花生產信息不對稱的現狀,不斷發布一些地區受災、減產的信息,給市場造成棉花極度緊缺的氛圍。馬韻杰表示,游資和不法經營者之所以能夠推動棉花價格不斷上漲乃至嚴重偏離市場供需基本面,中央政府層面缺乏權威、統一的棉花供需數據與信息發布體系是重要原因。{page_break}
構建棉花產業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由于我國棉花生產面臨諸多限制因素,而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紡織行業仍將持續向好,棉花消費需求仍將保持增長。因此,預計未來兩至三年內我國棉花供需格局仍將持續偏緊,國內棉價將在高位運行。
因此,參與此次調研的人士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棉花產業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避免棉價再度出現大起大落。
一是繼續加大對棉花生產的扶持力度。要不斷加大棉花科技研發投入,繼續推進棉花高產創建活動,通過品種改良與栽培耕作技術改進,大幅度提高單產水平;要加快棉花收獲機械的試制與推廣,選取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進行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提高棉花良種補貼標準,探索實行農資綜合補貼,注重保持棉花和糧食比較效益的平衡。
二是進一步完善國家調控手段、機制和方法。要以保障棉農收益為首要目標,對比糧食作物價格和糧棉比價,推出棉花最低收購價格政策;要不斷完善調控機制,總結調控經驗,把握好調控的時機、節奏和力度。
三是增強政府數據與信息服務能力。要大力建設棉花生產監測預警系統,強化與棉花產量相關的播種意向、庫存、作物長勢、天氣等信息的收集和發布;要統一國家涉棉各部委數據信息發布口徑,提高信息發布的及時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從而增強其對市場的影響力和權威性。
四是加大對棉花期貨市場的監管力度。要實時監控棉花期貨市場交易情況及資金異動情況,構建期貨市場過度投機監測預警系統;要在價格大幅波動、資金量發生異動的情況下,及時采取擴大漲跌停板幅度、提高保證金比例等手段,抑制過度投機。
鏈接
種棉不如種糧合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徐文英認為――
低棉價時代已經遠去
曉 文
從今年8月中旬到11月上旬期棉價格上漲近100%,近半個多月來出現急速調整,跌幅達25%左右。未來的棉價又將何去何從?日前,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徐文英認為,由于物價上漲、各項成本上升,今后可能長期會保持相對高的棉花價格,像前些年那樣的低棉價已經不可能了。
徐文英認為,未來棉花的價格會平穩地保持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誰都說不好。近年來,種棉成本在不斷增加,出現種棉不如種糧食合算,棉紡行業不得不研究如何保持種棉積極性的問題了。如果按過去較高籽棉收購價格3.5元/斤計算,每畝收益大概1400~1500元,而種小麥和玉米,每畝收益都在2000元以上,而且種棉難管理,加上國家對種糧農民實行了補貼,而種棉則沒有,因此,棉農種棉積極性不高。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要想保護棉農積極性又要保持紡織企業的競爭力,一些企業反映皮棉價格應保持在25000~26000元/噸為宜。
他表示,由于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棉價高速暴漲的勢頭已經得到了初步控制,但仍需警惕投機商新一輪的炒作行為。這輪棉價的大漲大跌、一上一下,必然對紡織業造成雙重打擊。棉價上漲的時候,紗廠棉紗價格跟漲暫時改變了被動地位,但一些抗風險差的布廠、牛仔布企業、中小針織企業、印染企業開機率大幅下降,部分企業出現臨時停產。而當棉價大幅下跌的時候,一些在高位買進棉花的紗廠又會出現虧損,先前賺的錢又要吐出來。棉價的急劇波動給所有紡織企業的經營都帶來風險和不確定性,造成紗廠、布廠以及制衣廠都不敢接單,影響企業的長遠規劃和穩定發展。此外,棉價的大幅波動還影響了市場秩序,造成流通領域混亂、棉花品質下降、很多合同不能履行等狀況。
徐文英表示,國家棉花政策的制定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既要保持紡織行業的競爭力,還要保護農民的種棉利益,進口棉花配額的實施、棉花的收儲拋儲,就是出于這樣的目的。同時,國家在政策實施的細節上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比如,國儲棉的拋儲是否可以搞一個最高限價,否則競拍國儲棉價格可能超過市場價格,反而引領了棉花現貨價格的上漲。建議國家可以考慮采購國際市場棉花,增加儲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