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步入自主增長軌道 難出現“惡性通脹”
2010年中國經濟“成績單”20日正式公布。面對極為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國經濟不但在四季度扭轉了增速逐季回落的趨勢,而且全年實現了兩位數增長。然而,通脹壓力仍然較大,轉變發展方式仍待實質突破,2011年中國經濟仍面臨諸多考驗。
經濟步入“自主增長”軌道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繼2009年中國經濟實現9.2%的增速后,2010年又比上年增長10.3%,創下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
更令人欣慰的是,前三季度增速逐季回落的中國經濟,增速在第四季度出現反彈,達到9.8%。
“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既避免了可能出現的過熱苗頭,也避免了大家擔心的‘二次探底’,正向自主增長的正常軌道過渡和演進。”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指出,2009年中國經濟的特點是企穩向好,2010年是穩定增長。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正逐步從政府推動轉向市場驅動,已初步在市場基礎上實現一個相對較高的增長。
“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11%以上的增長,而物價的年均上漲率為2.9%。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指出,這樣的經濟增速和物價漲幅,是歷次五年計劃(規劃)中的最佳搭配之一。
2011年經濟走勢又將如何?交通銀行(601328)金融研究中心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說,隨著刺激政策逐步退出,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加速主要是因為消費等內生動力恢復。2011年經濟增長將穩健起步,在消費保持平穩增長、投資和出口增速可能回落的情況下,增速可能呈現“前低后高”走勢,全年增速預計達9.8%左右。
“惡性通脹”難出現
如果說經濟走上穩定增長之路是一“喜”的話,那么較大的通脹壓力就是當前經濟的一“憂”。
如外界所料,一路連續上漲的CPI在2010年11月份“破五”之后漲勢略緩,12月份同比漲幅回落到4.6%,但這并不足以打消人們對通脹壓力的擔憂。
“各級政府調控物價的努力在12月份取得了明顯成效。不過,2011年物價上漲的壓力還確實存在。”馬建堂說,2011年物價既存在上漲壓力,也存在可以調控的有利條件。
數據顯示,2010年12月份CPI同比漲幅的回落,主要來自蔬菜等食品價格漲幅的回落。在央行連續采取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加息等措施后,貨幣供應量增速明顯回落。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坦言,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國際大宗產品價格暴漲、熱錢流動,加大了中國輸入性通脹壓力。此外,國內工資在上漲,資源價格在上調,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壓力也不小。
“控制通脹壓力是眼前最急迫的問題。”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曉晶認為,2011年應對通脹壓力首先還是要控制貨幣信貸的總量。此外,資源價格改革要漸進,要加強資本管制。
由于對經濟減速的擔心消除,不排除未來政策緊縮的力度超出市場預期的可能性。唐建偉說,預計今年上半年可能出現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和匯率“三率”攜手上行控制通脹的局面。
國務院第五次全體會議在部署今年一季度工作時,把“確保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放在首位。
姚景源說,目前有兩個物質條件決定不會出現惡性通脹:一是糧食連續七年豐收,糧價穩則百價穩;二是工業品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一些行業還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
“我們有能力、有條件、有信心在2011年把物價控制在預期目標范圍內。”馬建堂強調。{page_break}
“轉方式”期待實質突破
如果說物價問題是當前中國經濟的“近憂”,那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則是“遠慮”。尤其是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如何在調結構、轉方式上取得實質性突破,關系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2010年中國經濟調結構取得了積極進展: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上年回落了6.2個百分點,回落幅度近年來少見;外貿順差規模連續第二年縮減,2010年下降6.4%;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92%。此外,高新技術產業2010年增長16.6%,增速比上年加快了8.9個百分點。
然而,與人們對中國經濟的期待相比,調結構、轉方式仍亟待實質性突破。一些地方在制定“十二五”規劃目標中,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仍然提出五年經濟總量翻番等高增長目標。
“今年還是要適當讓速度保持平穩狀態。這樣才能有精力抓結構調整,也才有能力把物價總水平控制住。否則,不但物價控制不住,結構調整又要貽誤重要時機。”姚景源說。
“調整結構不是短期能見效的,是為了長遠。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充分發揮對調結構、轉方式的推動作用,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加大研發投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嚴格實施節能減排,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祝寶良強調。
正如馬建堂在新聞發布會結束時所強調的那樣,2011年必將是一個轉變和變革之年,相信2011年將看到轉變的希望,收獲變革的果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