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中國風“別出心裁”扮“爭春”
中國元素近年在國際服裝界是一道亮彩,越來越得到國際名家的廣泛應用。無論是中國傳統面料和圖案的進化,還是旗袍的改良,都讓時尚人在消費中感受到中國積淀深厚的人文底蘊。
又一個新春佳節降至,愛美之人當然要裝扮起來“爭春”一番!走進本地的中國風時裝店或中國品牌店,你將驚喜發現,原來中國風不只美在身上,更美在內心。
大俗亦可大雅
走進“別出心裁”(Cotton Amour)的店面,一件牡丹鳳凰圖案的灼眼花布衣,剎那間喚醒了老電影里關于中國的記憶——新房、白墻、毛主席像掛中央;土炕、紅窗、花布棉被排成行,那曾是中國北方農村最典型的“家居裝潢”風格。
如今,平房拆除蓋高樓,火炕變成彈簧床,只有那被面上的東北大花布色澤不褪,成為中國元素在時尚設計里最顯眼的標志。這塊花布早已從農村“包圍”了城市,更“包裹”了全球的時尚界——Le Coq Sportif的公雞鞋、Nieves Lavi的春裝、LV店面的花布回廊……
“眾所周知,中國元素近年在國際服裝界是一道亮彩,無論是牡丹、荷花的手繪花樣,還是立領、蓬袖的傳統款式,越來越得到國際名家的廣泛應用,也不分國界的受到時尚愛好者的大力推崇,中國風現在是最紅火的時裝潮流。”兩年前將中國風品牌“別出心裁”引進本地的季紅(48歲)這樣說。
淳樸親切 渾然天成
本身是商界女強人的季紅,經營“別出心裁”只是她的時尚小副業,最初是喜歡中國風服飾淳樸親切的質感和返璞歸真的文化,每次去中國出差時都大批購買這類服飾,還是覺得不夠穿,索性自己當起了“別出心裁”的東南亞總代理。品牌在本地植根僅兩年,卻積累了大批忠實擁躉,分店也越開越多。
“別出心裁”的衣飾具有純棉質地、手工織造、民族圖案三大特點,讓人在時尚消費中感受中國的人文底蘊。采訪過程中,一名洋女人買了一條曳地的繡花裙,開心的穿著離去。季紅說:“歐美的顧客很多,這讓我深深體會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大俗亦大雅,來自民俗的大花布,穿在都市時髦女性身上,自然流露出一派華雅。
大花布的由來據說是中國在抗戰結束后,為打破無國產印花布的狀況而開發的首款鳳凰牡丹圖案花布,最正宗的要數那種二尺三寬幅、只有紅綠藍三色的東北純棉花布。
艷紅配濃綠,花布上沒有色彩禁忌的恣肆搭配,美得渾然天成、令人驚嘆。季紅說:“美麗,無關夸張;繽紛印染適合熟齡女性的大鳴大放,而手繪和刺繡則透出年輕女士的精致典雅。”
固守與改良 中國元素都摩登
人人都能穿旗袍
張愛玲曾說:“衣服是一種言語,隨身帶著的一種袖珍戲劇。”張愛玲酷愛旗袍,甚至還自己設計旗袍;她卓然煙視的旗袍形象深印于傾慕者的記憶中,像文字一樣泛著光。
被稱為“愛奇裝炫人”的張愛玲,除了穿旗袍,也穿從老箱子翻出來的清末服裝,“不怕人地到處走”。若說近代中國時尚風先行者,張愛玲當之無愧。
不知是不是華人女性都有似張愛玲一般的旗袍情結,骨子里對美共有的耽溺,卻因為身形所限,有人以為自己永遠也套不進一件旗袍。彤彤友誼商店(Tong Tong Friendship Store)創辦人陳筱云(37歲)說:“5年前剛開店時,我也只設計講究‘透瘦露’的海派旗袍,極其強調身材,就像《花樣年華》里的旗袍一樣。好笑的是,我穿著這種緊身旗袍打理店務,連最簡單的打掃,都讓我覺得很不方便。”
兩件式旗袍{page_break}
后來陳筱云就大膽將旗袍進行改良——裙擺擴大,裙身上下分為兩段,一件式變成兩件式的裁法,也不斷在輪廓剪裁(silhouette)上修改。于是,陳筱云的店里走出越來越多穿旗袍的女士!
“我有一位生完孩子三年、肚腩還是難消的顧客,我幫她找到了款式對的旗袍,她真的很開心,之前她一直覺得自己跟旗袍是絕緣的。”陳筱云后來回想,發現這才是自己工作的意義——讓不同身材的女人,都能穿上旗袍。與其過分強調服裝的夸張美感,倒不如先關懷普通女性對衣服最基本的實穿需求。畢竟,要是連穿都穿不下,哪來的美。
陳筱云說:“旗袍從中國傳到新加坡等國的海外華人社群后,我們這一代都有看媽媽穿旗袍”,所以對旗袍非但不抗拒,甚至還有“穿”和“傳”的欲望。她去年還跟人民協會聯辦了兩次講座,專門講解旗袍的歷史和演變。
店名彤彤友誼商店頗為趣致,陳筱云說:“‘彤’是女孩子紅彤彤的臉頰,我覺得可愛,中國風的東西也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紅;而‘友誼商店’則是源于上個世紀90年代去北京逛友誼商店的經歷,國營商店好霸氣哦,營業員都不甩你的,我就想反正我的服務態度也不是超好,所以把自己的店叫友誼商店吧。”
陳筱云俏皮地笑開來。可是,結交了一眾每天都穿她旗袍的顧客好友,這樣的店怎么可能不友善呢?
穿著江南淺灰
走向國際
唐詩以“玉屏青嶂暮煙飛”的青灰色調描繪杭州;中國近代文人郁達夫眼中的杭州是灰色的;而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認為:“杭州長期有著穩定的城市色彩——灰色系。”
介紹中國品牌江南布衣(JNBY)之前,為什么要細究杭州的城市色彩?這是因為,“誕生于杭州的江南布衣,沾染了杭州帶雨含煙、青磚碧瓦的素灰水墨格調,是非常忠于‘本土色彩’的品牌。”江南布衣新加坡負責人劉春艷(32歲)說。
劉春艷還說:“現在看起來非常摩登的江南布衣,也是從傳統中國風進化而來的,早期風格古樸靈秀,運用江南水鄉的絲綢為主要材料,還結合了刺繡工藝;后來為了跟國際接軌,設計上有了變化,也轉型成了吸引年輕人的品牌,但堅持的還是知性、自然與自我。”
堅持灰白黑的簡約
來到了新加坡的江南布衣,不改素衣風格,與一般印象里斑斕多彩的中國品牌或中國風服飾不同,就只憑簡約的灰白黑,獲得了蔡淳佳、林湘萍、潘玲玲、宋怡霏、瑞恩等本地女藝人的芳心,連新銳設計師陳書林(Max Tan)上次接受本報專訪時,都毫不避諱地說,自己穿了江南布衣。
猶記得多次造訪中國的法國記者羅伯特·吉蘭(Robert Guillain)曾評論:“不管走到中國哪里,人們都穿著藍布衣服。永遠是同一種色彩樣式的服裝,永無變化地不斷出現。”
中國時尚發展到今天,不知吉蘭是否仍持此種觀點?!也許乍一看,在那一片松垮而毫無生氣的黑、灰、褐、藍中,很難找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但江南布衣一件前身釘鈕無袖長衣,把衣服往上拉幾寸,就有了寬松褶皺的效果;再試著反穿,看起來像是泡芙狀的露肩上衣!
一衣多穿的穿著方式帶給穿者無拘無束的自我樂趣,是江南布衣對D&G多樣穿衣理念的重溫和發想;而與德國另類藝術家Ingeborg zu Schleswig-Holstein的跨界合作,則是江南布衣攀登潮流新高峰的企圖。
這個1994年由12個學生聯手打造的中國品牌,將江南的質感穿向了紐約、巴黎、東京、首爾、莫斯科……在全球各地開設了600多家專賣店,目前仍繼續擴充。相比很多國際品牌羞怯地掩蓋著“Made in China”,江南布衣卻勇敢地宣稱“Designed in China”,這是中國服裝品牌,也是華人時尚品牌的驕傲。
中國風,越來越時尚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