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首次享受政府保護價 供需缺口仍達400萬噸
業界呼吁數年的棉花最低保護限價措施,將在今年9月開始施行。3月30日,包括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在內的8個部委聯合發布《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敲定在2011年9月1日-2012年3月31日期間,一旦標準級皮棉價格連續5個工作日低于19800元/噸,便啟動政策性收儲。
數位受訪人士指出,這一操作手法與糧食的最低保護價類似。測算下來,9月新棉上市后,標準級籽棉的最低收購托底價大概在4.7元/斤。在新棉剛剛播種之時即公布托底價格,政府意在穩定棉花種植面積。由于顧慮棉花和糧食爭地,政府此前一直未對經濟作物棉花設定最低保護價。2008年前后棉價持續低迷,致使近兩年棉花播種面積持續縮減,2010棉花年度,中國棉花的供求缺口預計在350萬噸-400萬噸。
山東棉麻供銷社一位剛剛完成棉花種植調研的人士透露,按照當前的價格測算,標準級籽棉的售價在4.5元/斤左右時,農民種棉的收益能與種糧收益基本持平,因此,“4.7元/斤的政策托底價雖不高,但是預計能見到成效。”
政策托底:確保種棉面積
根據《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收儲的地區鎖定在中國棉花主產區天津、河北、山西、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陜西、甘肅、新疆13個省(區、市)。
在棉花播種前,國家制定并公布棉花主產區皮棉臨時收儲價格,棉農、用棉企業可事先做好各自的生產計劃;新棉上市后,當市場價格低于臨時收儲價時,國家將敞開收儲。
而收儲的參照價格,取國家棉花市場和中國棉花協會兩個單位監測的棉花價格平均值,一旦這一監測價格連續5個工作日低于19800元/噸,即啟動政策性收儲。這一參照價格將每天對外公布。
中國將棉花納入經濟作物,此前一直不享受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托市政策。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杜岷說,實際上,中國的入世協議允許中國對棉花實行8.5%以內的微量補貼,測算下來,每年這一補貼的上限額度大概在50億-60億人民幣左右。遺憾的是,這一補貼量遠遠沒有用足,以2009年為例,政府僅僅對棉花投入了總計13億元的良種補貼。
棉花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在2006年曾呼之欲出,當時由于在保護價的制定、實施主體等具體操作上有爭議,政策未能兌現。接近農業部的分析人士告訴記者,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當時棉價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棉花銷售緊俏,這使得相關部門認為出臺最低限價的必要性并不大。
2008年前后,棉價持續低迷,標準級籽棉的市場收購價格當時還不到3元/斤,棉花滯銷使棉農種棉積極性受損,業界要求出臺棉花最低保護價的呼聲一度高漲。第一紡織網分析師汪前進說,大量棉農棄棉種糧,致使棉花的種植面積已經從2007年的8900萬畝降至上年度的7500萬畝,下降了1400余萬畝。
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指出,2010年受部分地區氣候條件、種植面積減少等因素,棉花產量為597萬噸,同比下降6.1%;而2011年的國家目標,是力爭棉花產量達到680萬噸。
新疆棉麻供銷社的一位人士介紹,新疆目前已經進入新棉播種季。他粗略測算下來,不考慮棉農的人工成本,新疆棉花種植的物化成本大概是每斤標準級籽棉3.5元左右,參照這個標準,4.7元的托底價定得并不低。
他據此預測,新疆全年播種面積有望增加4%左右。目前,新疆棉花產量占中國棉產量的1/3左右。
前述山東棉業的人士在調研后得出兩組參照數字:考慮到去年受災,在一畝地產籽棉410斤的情況下,標準級籽棉售價在4.5元/斤時,農民種糧和種棉的收益基本相當;而在正常年份,按照畝產520斤計算,4元/斤的籽棉售價能與種糧收益持平。
不過,最低保護價政策的出臺時機可能有些滯后。以山東為例,有些地區農民去年秋天已經種上了小麥,留出的種植棉花的空地數量相對固定,托市價對這類地區種植面積的穩定幾乎沒有影響。
事實上,由于棉花價格在2010年的暴漲,業界對今年棉花種植面積的增加已有預判,但普遍預計增幅僅在5%左右。中國棉花協會3月進行的植棉意向調查結果顯示,由于棉花收購價格水平較高,全國大部地區植棉面積有所增長,但受勞力、成本、比較效益等因素影響,增長幅度有限,預計全國植棉面積8096萬畝,同口徑比較增長5.1%。
農業部種植業司副處長龍熹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棉花協會長沙會議上介紹,播種面積增幅有限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今年以來糧食收購價格上漲;二是雖然本年度棉價很好,但與打工收入相比,仍差很多,棉花費工費時,各地勞動力短缺,務工工資上漲幅度大,對棉花面積增加不利。
供需缺口仍達400萬噸
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表示,棉花最低限價政策的出臺,實際上也有政府管理通脹的考慮,穩定種植面積、穩定產量預期,有助于控制當前高漲的棉價。
中國棉花價格從去年開始暴漲,標準棉現貨已經從2009年的1.3萬元/噸上漲到目前3萬元/噸左右。
這背后,供求不平衡和資金炒作是棉價上漲的兩大推手。中國棉花協會秘書長高芳在長沙會議上說,從2010年度的數據來看,由于各個統計口徑數據有差別,根據各部門會商數據,判斷2011年度的棉花產量僅有670萬噸,而消費量則預計在1100萬噸左右。
這意味著,本年度棉花的供求缺口大致在400萬噸,在儲備棉有限的情況下,估計有300萬噸左右的缺口需要通過進口來彌補。
廣東一家大型棉紡企業負責人介紹,業界普遍估算,9月新棉上市后,新年度的新棉價格應該會在2.2萬元-2.5萬元/噸這一區間,這也被認為是棉農、紡企等多方利益都能平衡的合理區域。{page_break}
“最低限價政策很可能觸發不了。”他說,很難相信棉價會跌破2萬元/噸。
瘋漲的棉花價格已經呈現缺乏終端需求的支撐的跡象。汪前進說,從保棉農、保紡企的棉花政策思路來看,穩住價格對兩個利益方都有利。由于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提價幅度普遍在5%-10%。
“從出口額來說,紡織服裝出口今年可能會比去年略增10%左右,但出口額的增加掩蓋了出口數量持平甚至下降的事實。”汪前進說。
前述廣東紡織業人士說,目前手頭的棉花庫存大約3萬噸,高昂的成本使得企業已經暫停入貨,在9月新棉上市之前都將以消耗現有庫存為主,不排除限產的可能性。
針對近期市場傳言紡織服裝出口退稅可能大幅下調的傳言,汪前進警示,當前并非紡織服裝退稅調整的合適時機,如果真如市場當前傳聞退稅出現大幅下調,今年的紡織服裝出口額也將出現負增長。
進口棉關稅進一步下調的傳聞即便兌現預計影響也相當有限,前述紡織企業介紹,當前美棉到廠價格已經比國內棉到廠價格每噸貴了大概8000元人民幣,即便1%的關稅內配額取消,4%左右的滑準稅配額取消,上述價格差大概能因此縮小300-400元人民幣左右,影響有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