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儲價格成鄭棉階段性支撐
從7月8日上調鄭棉1109合約已累計下跌兩千多點,1109合約與1201合約價格基本接軌。鄭棉主力1201合約在20800元附近獲得暫時支撐。近期市場依然有較大分歧,盡管市場價格出現大幅度下跌,但鄭棉持倉量居高不下,7月6日1201合約增倉12.2萬手;7月12日,1201合約盤中仍有近3萬手的增倉,持倉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選擇此時大舉增倉鄭棉1201合約,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預期宏觀政策將有所調整,認為下半年在貸款融資方面將對中小企業放開口子;二是認為下年度啟動的棉花臨時收儲預案將對國內棉價產生支撐,國家需要補充儲備,以增強對市場的調控能力,棉價下跌空間有限,上漲空間則頗有想像力;三是預期棉價從30000元回落至20000元附近后,紡織用棉將明顯增加。
以下重點從消費角度看下年度棉價的運行空間,筆者認為,即使棉價下跌至20000元/噸,仍將對下年度國內用棉消費產生抑制。
首先,高棉價傳導周期較長,2011年度棉花消費仍受2010年度高棉價影響。2010年度國內棉花收購成本在25000元/噸左右(新棉大量上市時的收購平均價在6元/斤左右),進口棉平均成本也在25000元/噸左右,當棉價繼續走高時,紡織企業已經無法接到有利潤的訂單。
中國紡織品有四成用來出口,而出口訂單有一半來源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服裝生產周期從原料到終端消費,有六個月的傳導期。2010年9月棉價上漲的影響,多數在2011年3月才體現在服裝消費環節。2010年度下半年的棉價多數仍在25000元/噸以上,高棉價的抑制作用將持續影響到2011年年底。
其次,服裝零售商的新模式影響國內用棉消費。在2010年度全球棉價整體高企時,零售商采取了新的策略來應對。一是服裝生產地向消費地靠近。由于訂單零碎化。亞洲制造業的規模優勢減弱,零售商將服裝生產地轉移至傳統的北歐地區,以適應消費者對服裝少批量、多樣式、快消費的需求。二是零售的網絡化,通過網絡銷售平臺,用更優惠的價格,將服裝銷售由百貨商場轉向對消費者直接銷售,以降低銷售成本。網絡消費的興起對運輸周期有更高要求,也決定了服裝生產地更趨近消費地。
雖然國內有臨時收儲預案支撐棉價,但服裝零售商將以全球較低棉價水平來制定訂單價格。目前外棉遠期報價已經低于國內對應合約價格,若國內棉價缺乏優勢,將促使紡織企業增加外棉進口或者導致紡織訂單流失。
最后,化纖產能增加及低價將導致化纖替代作用上升,抑制棉花消費。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國內PTA新增產能陸續投產,PTA供不應求的狀況得到改善。而棉花的增產也導致使用棉短絨為原料的粘膠短纖,有更大的增產空間。目前滌綸短纖的價格在12600元/噸,粘膠短纖的均價在18000元/噸左右,分別比當前棉價低8600元/噸、3100元/噸,這樣的價差使化纖有很大的價格優勢。2010年度化纖替代作用有限,主要原因是化纖供應有限及紡織服裝企業沒有及時調整工藝。但2011年度化纖供應將更加寬松,不合理的價差也將導致紡織企業調整工藝,服裝設計者更多考慮增加化纖比例。
綜合來看,20000元左右的棉價并不具備絕對優勢,高棉價將刺激未來兩年全球棉花種植面積增加,同時也抑制用棉需求過快增長。若新棉生長期天氣良好,全球棉價仍有進一步下跌空間。下年度國內棉價在收儲政策支撐下,圍繞20000元/噸、上下3000元左右振蕩的可能性較大。產量提高、需求穩定將引導棉價在未來1—3年內逐漸回歸正常水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