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洗澡變身”成潛規則?
昨天,記者連續走訪南京東路的多家百貨商場,發現接近半數的品牌用的是英文字母,其中有不少連中文翻譯也沒有。
可翻看這些品牌的產品標簽,絕大多數都產自國內。有營業員解釋說,這是因為“品牌是國外的,設計也是國外的,只是生產在國內”。但當記者選擇了部分知名度較高的“洋品牌”進行調查后,發現它們的“外國身份”不堪一擊。
比如,某個以“M”打頭的“洋品牌”在進行宣傳時,聲稱自己是“登陸中國”的“家族品牌”。不少消費者也反映,一直以為這個品牌來自歐洲。但在該品牌官方網站上,明明白白地寫著,不論是旗下的“國際時尚男裝”,還是“休閑牛仔男裝”,都是“中國原創品牌”,所謂的“家族品牌”也是在2000年才形成的。
業內人士還透露,有些“洋品牌”確實來自“國外”,但那是“品牌洗澡”的結果。比如,某個“J”打頭的女鞋品牌聲稱來自意大利,是當地知名的老品牌。但在該品牌的產品上,產地標注為東莞。而從品牌的官網資料看,這個所謂 “歷史悠久”的意大利品牌2001年才誕生,是專門為中國消費者設計的。業內人士指點說,這就是服飾市場頗為常見“洗澡法”——生產企業在國外注冊一個商標,或者收購一個當地品牌,將這些品牌使用在國內生產的商品上,就能把 “中國制造”包裝成“中國制造,國外設計”乃至“中國制造,國外引進”的”洋品牌”。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的“洋品牌”服飾主要有四種:一種是正宗的國外品牌;第二種是國外品牌與國內企業合作,在國內貼牌生產,第三種是“洗過澡”的“洋品牌”;還有一種則是設計、生產、銷售全部本土化,但在注冊商標時用了“洋名字”的“假洋鬼子”。從國家商標局最近幾期的商標初審公告看,這種“中國制造,外文命名”的趨勢非常明顯。其中申請注冊鞋服類商標、名字全部為英文的每期都有四五十個,已經超過了商標名全部為漢字的擬核定注冊商標。
在市場上,后三種“洋品牌”服飾占所有品牌的比例超過了1/3,且在中高檔商場尤為普遍。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用了“洋名字”后,產品價格高一些,消費者也不會生疑,以為自己花了大價錢,買的是“洋品牌”。比如,在一些標注中文品牌的柜臺上,與“M”品牌極其類似的襯衫、T恤,標價只有它的2/3甚至1/2。
某商場負責人透露:“這些品牌的來歷真真假假,其中不少存在虛假宣傳、夸大宣傳的情況。我們在引進品牌時,也建議他們使用中文名字,但企業覺得用中文名,價格開不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