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只燙手山芋嗎?——珠三角中小型制造企業生存調查
引言:最低工資比去年上漲20%,原材料價格一年之內翻雙倍以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去年中的6.8到如今的6.3……以往錯開出現的種種成本上漲問題,如今一下子全擺到了制造企業面前。
壓力下,企業主縮減規模、從沿海轉向內陸,甚至“中博會開幕之際,對公眾所關注的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制造企業的生存現狀進行了調查。
壓力之下,傳統制造業受到嚴峻挑戰
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由于宏觀政策緊縮,銀根收緊,集中了大量勞動密集型、附加值較低代工企業的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沿海地區的傳統制造業受到嚴峻挑戰。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朱衛平對此表示,人力成本、環保成本、原材料成本攀升,使得投資制造業的比較利益大為縮減。而匯率變化、人民幣升值、出口疲軟,外部環境的不景氣,又使投資者對未來失去信心。“制造業賺的錢少了,投資者將資金從制造業抽走,轉而投向其他行業,是投資者的一種理性行為。”朱衛平說。
敢于承接者越來越少,逃離者卻在不斷增加。在資本市場尚未成熟,房地產市場調控呼聲一浪接一浪,亟需解決數億人就業的中國,投資者是否真的看淡制造業?
戰略新興產業帶動,制造業投資仍高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1—7月,全國工業投資65148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42.7%),同比增長26.4%。其中,制造業投資52883億元,同比增長31.8%。數據顯示,制造業投資仍處于高位增長。
這是為什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目前制造業面對著全球范圍的通脹引致的成本快速上漲,但對于中國而言,制造業的好處仍不言而喻,“國家不僅能借制造業解決相當大一部分的就業,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些傳統制造業投資者正試圖進入,分得原始分配的一杯羹。”
官方的統計數據與林江的觀點相一致。來自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759.2億元,同比增長13.1%,高于全年預期目標1.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上半年廣東民營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972.2億元,同比增長24.4%,比去年同期提高2.6個百分點;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7%,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3.9個百分點。
林江說,上半年廣東共完成工業投資2316.7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突破500億元,技術改造投資突破1000億元;工業投資同比增長了25%。這些數據能反映制造業并不存在大規模退出,相反,許多投資者在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疲軟的背景下,資本正在流入傳統制造業。
■調查:實業資金離開制造業不同形態
在記者采訪中發現,事實上,一部分實業資金離開制造業,是有不同形態的。它們有的是由于不能適應市場競爭,倒閉破產,直至被迫退出市場;有的是貪于資本市場的豐厚收益縮小了實業投入,這部分企業從短期來看,只是企業規模縮小,但從長遠看,無疑是自棄市場;但他們中也有的是出于主動轉型升級的結果,將財富積累投入到了產業鏈高端,這些企業看似離開了實業,但實際上是很多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經階段。
因此,理智看待資金與實業的關系至關重要。不過,專家仍然認為,從中國國情來看,實業是中國企業中期戰略中必須堅守的陣地。
縮小規模型
廣東東莞,這個被稱為“世界制造業基地”的城市,隨處可見制衣、制鞋、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工廠的招牌。但2011年春,隨著去年以來生產成本上漲、歐美日等傳統出口市場持續疲軟的雙重擠壓下,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企業的生產線出現停工或半停工。
在東莞鞋企擔任主要負責人多年的廣東鞋業反傾銷聯盟秘書長郭煒文告訴記者,由于成本壓力急劇上升,東莞很多原來生意紅火的外貿企業,生產規模大為縮小。
郭煒文說,因為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較大,中小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空間下降,投資制造業的收效并不理想。據其觀察,珠三角地區很多出口企業接收的外貿訂單呈縮減趨勢。
但郭煒文也強調,縮小規模式的制造企業多為中小企業,但企業主并不是因為對制造業失去了信心,“相反,他們認為制造業依然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深知現在如果退出市場,將會在這輪競爭激烈的洗牌中被永遠清洗出制造業,他們是在等待宏觀環境好轉了再進入制造業。”
轉移陣地型
在江西省南康市郊一家只有6名工人的紡織小作坊,樓下擺著幾臺簡單的裁縫機器,工人們正在埋頭為一張急單加班。老板夫妻倆住在小作坊樓上,他們此前曾南下廣東東莞打工,在積累了技術、資金、經驗和客戶后,回到家鄉自己當起了老板,創辦了這個“樓上樓下”的服裝加工小作坊。
老板娘林芳笑言,現在廣東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招工又難,很多大中型企業將出口訂單進行“二次承包”,包給他們這些內陸的小作坊代工已經非常普遍。
南康是“江西省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在這里,從紡織作坊到上規模的紡織廠遍地開花。據當地媒體報道,遍布江西的相當大一部分訂單正是承接自珠三角的紡織企業。
記者調查發現,類似的“二次承包”,在珠三角確實已經非常普遍。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董事長蔡高聲對記者表示,珠三角生產要素成本已經出現大幅上漲,紡織企業這種微利的傳統行業經營壓力不斷加大,企業要生存不但要提高產品檔次、創造品牌,也要加緊布局將低端的可轉移的生產部分轉移到成本低的地方。
這種轉移有的是企業的自主選擇,有的則是在外部壓力的倒逼之下。如果說匯率、原材料、用工成本上漲是國內制造企業面臨的普遍困難,但對于珠三角制造企業來說,他們面臨的還有土地、經營管理、環境保護等更高的要求。
蔡高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將生產部分轉移至低成本的內陸,但接訂單、建品牌、高端產品生產等與企業長遠發展息息相關的重任依然在沿海的企業總部,“珠三角的生產成本是提高了,但我們認為,中低端產品或許可以轉到內陸去生產,但高端產品還是要留在技術出眾的珠三角。”
他以意大利的皮具生產為例:“意大利的許多品牌也在世界不同地方代工,但高端產品、高附加值產品還是留在了意大利本土,而且發展得非常好。我認為珠三角也是這樣的,我們以高技術、高品質贏得高端市場,這是制造業的另一個發展途徑。”{page_break}
倒閉破產型
傳統生產企業勞動力緊缺、成本大幅攀升如今已經非常普遍,導致企業關門倒閉的也為數不少。
廣東熙實玩具實業有限公司位于有“中國玩具之鄉”之稱的汕頭市,其負責人陳其超說,近兩年來看著周邊的許多玩具企業一家一家地關閉,他感到隨著成本壓力的迅速上漲,制造業前景渺茫。
陳其超表示,對于那些有固定客戶群的企業,在普遍漲價的大氣氛下適當漲價,業務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而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卻生意慘淡,舉步維艱。
陳其超說,這些企業大多很年輕,沒有形成自己固定的客戶群,競爭壓力比較大,一遇到困難就拼價格。但代工的制造企業利潤本來就少得可憐,在原材料價格、人力價格普遍上漲的情況下,這些企業仍然不敢提價。
“這導致這些原來有價格優勢的企業,在各方面都漲價的時候優勢盡失。加上銀根收緊,貸款也變得可望而不可求。雖然目前仍有勉強維持者,但路注定會越來越窄,最后就關門大吉,慢慢消失了。”陳其超說。
但陳其超也表示,目前對于一些規模較大、有一定核心技術、掌握議價權的企業也許是個好機會,“這些企業抓住了這輪洗牌的機會,低成本擴大規模,獲得了訂單集聚效應。”
專家觀點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中國企業依然不能放棄制造業
當前制造業是有困難。既面對著全球范圍的通脹引致的成本快速上漲,又有東南亞制造業的發展面臨更激烈的競爭,但對于中國而言,現階段的中國不能沒有制造業。
退一步說,目前中國資本市場還很不成熟,房地產市場也在調控中,投資者的投資渠道比較單一,制造業依然是投資的較為成熟的渠道。
國家不僅能借制造業解決相當大一部分的就業,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科學院院長陳勇:政府應引導中小企向高端產品發展
制造業關系到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中國缺不了制造業,全世界都不能沒有制造業的產品供給。當前國內中小企業紛紛退出制造業,一方面來自成本增加致使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也是制造業自身調整結構的需要。
國內制造業還停留在加工代工環節,附加值低,因此必須向高新技術發展。有技術支撐、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獲得更高的收益。因為“船小好調頭”,中小企業往往更具創新的活力,在目前嚴峻的形勢下,政府應當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幫助,引導其向高端產品發展。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朱衛平:盡可能為企業降低隱性成本
除了外部市場的壓力,因為內部缺乏創新機制而導致經營難以為繼的風險更大。中小企業當務之急是加快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的轉變。
不創新,日子肯定過不下去。應當為制造業創新形成良好穩定的社會體制環境,盡可能為企業降低隱性成本,創造各種途徑給予制造業融資上的支持,才能拯救制造業于水深火熱之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