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系列報道:棉花朵朵開 可惜無人采
喜看棉花朵朵開,內心焦急無人睬。在庫爾勒包頭湖農場,呂娟娟也算是個種棉大戶。
近日,呂娟娟介紹說,去年她家種了300畝地的棉花,產量不錯,又逢價格好,收入了100多萬。秋后,她又買了100畝地,今年共種了400畝地的棉花。現在棉花已經開了,可是整天為招不到拾棉花的人而發愁。
“我在庫爾勒火車站呆了七八天,都沒有招到幾個人,不是沒有人,而是拾棉花的人工價要得太高了。”呂娟娟緊鎖著眉頭說,“拾一公斤棉花的工價要到了2元錢,加上吃喝以及每個人600元的路費,現在拾一公斤棉花的工價就差不多到4元錢了,我們實在有些接受不了。”
停了幾秒后,呂娟娟補充道,因為今年棉花的收購價格比去年低了很多,每公斤才8.5元左右,這樣算下來一半的錢都讓拾花工“撿”走了。
“這地沒法種了。”呂娟娟說,去年收入的100萬元在購買了地、安裝了滴灌以及購買了地膜、化肥、種子等農資后都用完了,今年,還在銀行貸了款。今年地里全部采用滴灌,加上管理到位,平均畝產可以達到350公斤。但是,地膜漲了、工價漲了、肥料漲了……
所有的成本都刷刷地往上躥,棉花的收購價卻掉了一大截子。
呂娟娟的丈夫苛紅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的投資如化肥、地膜、農藥、機耕費、管理費以及撿拾棉花的費用等各種成本加起來要2500元到2600元。
按照目前的收購價格每公斤8.5元計算,畝產350公斤的收入在2900余元。每畝地只有300元至400元的利潤。和去年相比,收入會減少很多。
“要是租別人的地,根本就不賺錢,還不如給別人打長工呢。”苛紅星如此無奈的說道。
“今年拾花工有點難招,即便是工錢漲到了每公斤1.8元,還是招不到人!”普惠鄉普惠村棉農韓全發出了無奈的感慨。
韓全今年種了近2000畝地的棉花。
他告訴記者,每年在拾棉花前期,他和同村的幾位棉農就到甘肅定西一帶招收大量的拾花工,給他們拾棉花。和往年一樣,今年他和幾位同伴早在8月12日就到甘肅去招拾花工,可是,直到8月31日他們回來時,才找了60多人,這與他們每年300至400人的需求相比,缺口很大。
究其拾花工難招的原因,韓全說,一方面,這幾年內地的發展速度很快,務工人員的工資也漲了很多,所以,出來靠拾棉花掙錢的人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受外出務工人員減少的影響,當地政府部門對勞務輸出的重視程度減弱,缺少了地方政府部門的組織,依靠他們自己尋“招”拾花工難度很大。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拾棉花工價很亂。”韓全說,去年,他們和拾花工簽訂合同的價格是每公斤1.1元,結賬時,因為去年棉花行情比較好,按照每公斤1.2元為拾花工支付了工錢。而今年他們和拾花工簽訂的價格是每公斤1.6元。有些承包種地的人甚至漲到了每公斤1.8元,即便如此,也很難找到人。
韓全說,保守估算,他今年可以收400噸棉花,僅僅拾棉花這塊的費用就需90多萬,這比往年要多支出40萬左右。他希望政府部門能夠盡快引進采棉機械,既可以解決拾花工難招的問題,又可以推進當地農業向前邁進一步。種植轉型觀念漸強
記者在采訪中多次聽到一些棉農在說:“這地沒法種了,以后工價會越來越高,工人越來越難招,這樣下去該怎么辦呀?”
韓全說,如果機器采棉實現不了的話,他就把一部分地承包給別人,一部分留著自己種甘草。轉產的念頭是越來越強烈了!
據韓全介紹,村里已經有人種甘草了,種甘草不需要太多的人力。但種甘草的“錢”景如何,韓全則非常渺茫!不禁長長嘆了一口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