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上林縣種桑養蠶讓貧困村脫貧致富
近年來,廣西南寧上林縣堅持黨建引領生態扶貧發展,把農村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以黨員帶領群眾轉變觀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推行“黨員+基地+農戶”等模式把基層黨建工作融入到產業發展中,與產業發展相融互動,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增收,以“一建雙促”實現了農村黨建與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實現黨建與產業發展“雙贏”。
小蠶共育合作社:讓貧困村脫貧致富
在西燕鎮覃愛菊的小蠶供應基地房間里,1000多個蠶框整齊有序,幾名工人正忙著給睡在框里的蠶寶寶喂桑葉,工人們嫻熟的把已經用機器切好的新鮮桑葉均勻的撒在一個個蠶框里,然后再小心的放回原處,整個房間一片繁忙。“這是一齡蠶,那是二齡蠶,那邊是三齡蠶。”覃愛菊指著一筐筐的蠶寶寶如數家珍的告訴記者。
房間里工人們忙不停,而房門口也同樣非常熱鬧。原來,今天正好有一批蠶寶寶可以出售,周邊的蠶農掐準時間早早就來排著隊領蠶寶寶了。“今天領了一萬只,家里還有一萬只,因為家里只有兩個人,所以沒養太多”正在把一筐蠶寶寶綁上摩托車后架的西燕鎮覃浪村一韋姓村民告訴記者,蠶農隔10天就來領一次小蠶,拿回去的小蠶養夠二十天就可以賣了,一批可以賺2千元左右,一年可以養12批。“這還多虧小蠶供應基地,為我們減少了養殖風險。”韋先生滿臉笑容地說。
上林縣地處大石山區,素有種桑養蠶的傳統。近年來,作為山區群眾發展經濟的一項“短、平、快”項目,制約桑蠶業健康持續發展的瓶頸越來越明顯,規模不夠大、良種推廣慢、產業不夠強、產銷未結合等劣勢,讓桑蠶產業發展和村民增收的速度都慢了下來,這一現象深深地觸動了西燕鎮云桃村村干、優秀黨員覃愛菊。于是,她邁出了探索種桑養蠶業的第一步,在自家的3畝責任田種上了桑樹,還買來有關書籍鉆研學習,向技術人員請教。同時覃愛菊意識到光種好桑樹,沒有養蠶技術是不行的。經過近一年的摸索,覃愛菊漸漸地掌握了養蠶的技術,也摸索出了一套養蠶的好辦法。在覃愛菊的影響下,全村掀起運用科學技術種桑養蠶的熱潮。
可是覃愛菊又發現,當地種桑養蠶的人逐年增多,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蠶種的選擇及育小蠶時容易染病。頗具發展眼光和經濟頭腦的覃愛菊大膽提出以黨員為核心,以群眾為主體,以桑蠶產業化為目的,成立小蠶共育合作社,實現“合作社+農戶”的構想。覃愛菊的想法得到了所在黨支部的贊同,并為覃愛菊提供了堅強的組織后盾,在資金的引進、技術及政策保障上都給予大力的支持,讓覃愛菊和其他黨員干事創業的決心更足。“ 幼蠶在養至三齡前最易感染病,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死蠶現象。建立標準化小蠶共育示范站,直接將養好的三齡蠶出售給蠶農,可以降低農民養蠶風險。”說起當初的決定,覃愛菊仍舊肯定的說。{page_break}
俗話說,養好小蠶一半收。覃愛菊利用自學的有關知識,通過加強環境消毒和規范化管理,引進桑蠶新優品種,小蠶存活率、產繭量提高20%,成立小蠶共育養殖基地后首批購進8p萬蠶苗供不應求,村里村外也都知道了覃愛菊共育小蠶的事。并且,為了解決農民因資金困難而沒錢購買蠶種的困惑,覃愛菊育出來的蠶苗,70%是先賒給蠶農拿回家養殖,等蠶農賣了蠶絲再還錢給她。“她育的蠶苗好,還免費為蠶農提供培訓和技術指導,附近的村民都來這里訂購小蠶。”韋先生說。據悉,基地成立以來,共培訓蠶農700多人次,帶動附近上千農民種桑養蠶。
此外,覃愛菊于2010年成立的農民養蠶專業合作社,還吸引了該縣15家農戶加入。“這些基地都是統一技術,統一價格,統一管理,互通有無,通過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促進了桑蠶業的健康發展。”覃愛菊說。
目前,經過2年多的積累,覃愛菊的立體養殖已初具規模。她的小蠶共育養殖基地現在有高產示范桑園150畝,標準化育種室6個300平方米,輻射覃浪、云靈、大龍洞、塘昶、北林等周邊五個村屯,每年可為農戶提供8千多萬張小蠶。同時,作為上林縣黨員創業先鋒示范點,通過組織各村群眾代表和村干參觀學習,現場說教,小蠶共育技術已經快速輻射到全縣各鄉鎮。
桑枝栽培食用菌: 推動生態農業發展
驅車經過一段有些曲折的鄉間小路,我們來到坐落在大明山腳下的上林縣西燕鎮江盧村桑桿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基地門口,“西燕鎮農村黨員致富示范基地”和“上林縣黨員創業先鋒示范點”兩塊牌子格外醒目。“這里面上演著“變廢為寶,桑枝變蘑菇”的魔術表演。通過這個方法,村級黨組織帶動蠶農走上了一條致富路。”有同行者神秘的說。
走進基地內,我們看到堆放在地上已經切好片的桑枝桿,以及大棚內放滿架子的菌筒。“從桑園收回來的桑枝桿經過切片、粉碎制成桑桿粉,隨后再制成培養基物料。通過技術人員在無菌環境下進行接種,并把已接種好的桑桿食用菌菌筒放置在適合的環境中培養菌絲,最后就可以出菇了。”江盧村婦女主任、黨員致富帶頭人、基地負責人韋翠蘭專業的向記者介紹說。她表示,桑枝桿作為中藥材的原料,無毒副作用,加之在桑樹的種植生長過程中基本上未使用農藥,農殘少。此外,桑桿富含纖維素、蛋白質等營養素,是栽培食用菌、藥用菌的優質原料。
據了解,上林縣是廣西十大桑蠶基地縣之一,現有桑園面積12萬畝,每年冬夏兩季砍伐的桑枝達15萬噸,大量桑枝被焚燒掉,不僅浪費資源,還污染環境。2009年,上林縣被列為南寧市建設桑蠶繭絲綢循環經濟示范區之一,如何把桑枝轉變為寶,延長繭絲綢產業鏈,走一條生態、環保、脫貧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拷問著上林人,韋翠蘭以一個黨員強大的責任感敏銳抓住了這個機會,潛心于桑枝栽培食用菌種植,通過發展桑枝栽培食用菌種植項目,變廢為寶,推動了生態農業發展,帶動農業發展生產和農民增收。{page_break}
2009年12月,在韋翠蘭的組織下成立了江盧村食用菌合作社,并首先把支部黨員納為合作社成員,把黨旗插在農業產業鏈上。2010年12月合作社又成立了上林縣明山菌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南寧首家有機食用菌生產企業。該公司采用“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黨員以點帶面帶動群眾發展食用菌種植。“一開始,村民也對這樣的“合作”不太相信,于是就先讓農戶在公司工作,在工作中農戶親眼看到了‘有利可圖’,便一個個開始加入進來。”韋翠蘭坦言。據介紹,該公司實行產、工、銷一體化商業運作,做到全程技術跟蹤服務,產品由公司全部回收、加工、銷售,保障了農戶的利益。“我們把培植好的菌棒賣給農戶,農戶種植好后可以把摘下的食用菌以市場價賣給公司,然后再由公司統一加工、銷售。”
該公司總經理覃周強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就食用菌種植而言,每年利用秋冬季節可以培育2批食用菌,按照鮮香菇市價每公斤4元計算,每畝桑園可增收三千至四千元。然而,通過這條循環經濟鏈,桑農可以得到四筆收入,除了賣桑葉桿和食用菌,以及來公司上班的酬勞,還可以將菌渣賣給公司。“公司會回收菌渣制作有機肥,用于茶園的種植。”據悉,目前該基地已帶動100多家農戶發展食用菌種植,還有數十家農戶也在計劃加入。“因為這份工作不需要技術和勞力,只要家里有地方就可以了。”覃周強告訴記者,即使平時農活很忙,家里有老人的話幫忙澆澆水就行了。“在這工作的員工都會拿菌棒回去做。”
包裝間、化驗室、儲存室……覃周強指著正在擴建中的新車間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正在擴大生產規模,擴大廠房和增加設備,公司計劃總投資500萬元,預計到2015年實現年產值1500萬元,利潤400萬元以上,安排就業200多人。力爭用3—5年時間把桑枝栽培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使之成為群眾長期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加快群眾致富的步伐。
圍繞產業發展 大力發展優勢支柱產業
今年在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中,上林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上林縣委、縣政府提出以農民群眾增收為中心,因地制宜發展桑蠶業,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各級黨組織圍繞產業發展,全力為繭絲綢企業服務,把繭絲綢產業做強做大。并通過在非公企業里建立黨組織促進企業發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近年來,上林縣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繭絲綢產業,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組織人員到絲綢業發達的上東、浙江等地考察招商,引進外資改造、并購本地繅絲企業,使本地已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的繅絲企業起死回生。
上林大染坊繭絲綢有限公司是南寧市鼓勵發展的重點扶持項目,項目建成投產將形成320萬米真絲綢、380噸桑蠶絲的年生產能力,每年消化鮮繭近3000噸,解決800多名富于勞動力就業,填補南寧市真絲綢織造空白。目前項目一期建已經完工,生產能力110萬米真絲綢,可實現產值5000萬元。年需求蠶繭絲100余噸,間接需求干繭300多噸,可有利促進當地蠶絲業發展。現有員工700多人,而其中基本上為本地人。“我們堅定不移的走“本土化”道路。”該公司董事長許軍告訴記者,“本土化”包括技術本土、員工本土化、原材料本土化等。“我們將用公司技術來帶動本地人,用先進的管理來豐富本地人。”
目前,該公司為了進一步促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2010年還成立了黨支部。許軍表示,成立黨支部后,集體活動多了,通過發揮黨模范帶頭作用,員工之間多了交流和互幫互助,職工的業余生活也更加豐富,工作干勁更足。
蠶絲加工龍頭企業的進駐,為上林縣桑蠶業發展注入了活力,使本地蠶繭全部實現就地加工增值。目前,全縣共有5家年產值超過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通過繭絲綢企業拉動了全縣12萬畝的桑園,全縣種桑養蠶年人均收入達3200元左右,形成了加工基地與原料相連接的產業鏈,從而帶動了大批農民發展桑蠶生產,促進企業發展、財政增長、農民增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