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下的那婀娜多姿的美女與穿著旗袍的細節
旗袍起源
旗袍的字面意思是旗人袍服,但其效應遠遠超出了這個定義。旗袍像一本中國近代的歷史教科書,記錄著中國風雨飄搖的百年。其實初興的旗袍遠不如中土的女裝襖褲來得嫵媚。據說當初五族共和之后,婦女界突然一致采用旗袍,是因為1920年的女子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權之說,蓄意要模仿男子,改變自古以來女人是“三綹梳頭,兩截穿衣”的代名詞。因此那時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有著清教徒的風格。旗女所穿之袍的原型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雖也有各色繡花的繁復裝飾,但整體沒有女性的婉約。而現代旗袍特征為:立領;收腰;
盤扣。這樣的改變源于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洋裝的滲入提供了審美的另一種參照體系。日后的中華旗袍的演變由此開始。而這種加入了墊肩、拉鏈等西方元素的旗袍被稱為改良旗袍。經典旗袍和改良旗袍在時間基本是以30年代為分界,旗袍在這一連串的領、袖、腰身及長度的演變中,成為一種烘云托月的氣氛物質。
旗袍年鑒
3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年代,旗袍在這個時期開始了在時裝化的方向,也是海派旗袍開始一統天下的時代。旗袍變長而緊身且高衩近于臀部,符合當時的時代特點。40年代雖是30年代的延續,但由于戰亂以及“舊衣運動”的倡導,旗袍開始“接地氣”。更加注重使用功能,例如整體長度的縮減,夏季袖子的取消,領子的減低,材料上“土布”的使用一時獨領風騷。簡單、樸素、適體成為40年代旗袍的主題?!安粣奂t裝愛武裝”,“以穿紅戴綠的‘資產階級小姐’為恥”的口號在建國初期改變了人們一時的審美習慣,“十年文革”也成為旗袍在大陸徹底銷聲匿跡的直接原因。在70年代末,盡管“文革”結束之后對旗袍的“攻斗”已不復存在,但陰影始終籠罩上空。時間來到改革開發后,終于人們可隨心裝扮自己的到時候,外來的紛繁讓人們卻無暇重溫昔日旗袍的舊夢。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發展,消費能力提升,加上中國消費者對服裝的要求越趨講究,環景因素造就了量體訂制衣服的興起。很多時顧客定制衣服是為出席特別場合,如婚禮、重要宴會、社交話動等的需要。訂制同時也是突顯個人獨持品味的一種表達。所以,量體訂制便成為各品牌吸引高端顧客的一種手法。
月白的蟬翼紗旗袍,細細地點綴著暗花。舊時女子卷起的烏發,水鉆發卡。 如水的雙眸,蕩漾秋波。
那一抬眼、一低頭的嫵媚,是那個年代的畫面。想象無數電影場景與作家筆下十里洋場的浮華,身著旗袍風情妖嬈的女人,在云霧里,旗袍下的婀娜多姿,只一眼,便鑲刻入心。而這些女人應該擁有的美不應只停留在對舊時歲月回憶中。
穿著旗袍的細節貼士:
1:由于旗袍本身就非常貼合身體,在一定程度上會約束穿衣者的行動幅度,那也是為什么以前一些大戶人家的大家閨秀們從小就能舉止非常文雅的原因之一。穿上旗袍后,人的姿態會得到適度修正,比如習慣弓背的人就自然趨向于挺直身板;不愿意看到小腹凸出則會自覺地去收腹。
2:站立的時候,主觀上也一定要有挺胸直腰的意識,雙手比較自然地合搭在胃的高度或者小腹前。
3:坐下時,首先應該撂一撂后裙擺,給身體彎曲以足夠的空間。旗袍正因為是連體的緊身設計,如果不騰出空間,很容易引起面料的輕微撕扯。出于同樣道理,坐也只能坐在椅子的前端,不可坐滿。更不能因為坐下就又習慣性弓背塌腰,否則,背后的縫紉和線頭等同樣會遭受牽引撕扯。雙腿不能隨性擺放,盡量以優雅的姿勢掩藏在裙擺內。裙子長度僅僅過膝時,大腿更要始終閉合,注意裸露在外的小腿擺放姿勢。開衩比較高的需要時刻謹防走光。
4: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雙臂都應緊貼身體,需要做任何動作時,也最好只是文雅地使用肘之前的小臂,避免因為幅度過大而露出下腋,這在穿無袖旗袍時更要當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