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商業庫存減少 工業庫存不減反增
進入8月份,在收儲預期支撐下,鄭棉1301合約連續突破19000元/噸、19300元/噸壓力位,站到各均線之上。上周末美國農業部報告公布,外盤大跌,而鄭棉由于收儲的支撐,表現相對抗跌,在均線密集區橫向運行,處于上下兩難的尷尬境地。
單產下降成為定局
今年以來,極端天氣時有發生,4—7月全國產棉區天氣條件整體略差于去年。黃河流域溫度條件正常,光照略好于去年,但自7月以來頻繁遭遇強降雨天氣,降水超過去年同期三成;長江流域自7月以來受到高溫、多雨影響,天氣條件整體略偏差;西北棉區天氣條件與去年相近,最為穩定。
綜合來看,今年各棉產區整體天氣條件不如去年,但棉花具有較強的自身修復能力,最終產量與質量還要看8、9月份天氣情況,而單產的下降幾乎成為定局。
國內棉花工業庫存不減反增
中國棉花信息網13日公布7月份棉企調查,通過對棉花加工企業、倉儲物流企業和流通貿易商進行分省抽樣調查統計,截至7月底全國棉花商業庫存147萬噸(包括外棉和進入流通環節棉花,不包括國儲棉),其中新疆商業庫存量(未出疆)20萬噸,內地商業庫存量127萬噸。6月底全國棉花商業庫存為173萬噸。即7月單月庫存消耗26萬噸,低于月平均庫存消耗量,這從側面反映出當前棉花市場需求仍然疲軟。
商業庫存減少緩慢的同時,工業庫存量不減反增。由于臨近新舊棉花年度交替,紡織企業對后市感到迷茫,選擇謹慎增加庫存。截至8月初,紡織企業棉花庫存量為74.33萬噸,較上月增加1.77萬噸。
國內紡織企業在高棉價與低需求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國家為了保護棉農利益制定收儲政策,使得紡企承受著較外棉高出3000—4000元/噸的高價棉,同時也承受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所帶來的需求的低迷。今年我國紡織企業數量銳減至兩萬家,是2006年以來的低點。紡織企業面臨嚴峻的結構調整與行業洗牌,這也反過來限制了對原料棉花的需求。
由于國際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紡織品服裝出口面臨著較為復雜的態勢。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主權債務危機、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及勞動力和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漲,都將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品形成沖擊。近期服裝產量出現明顯的萎縮,雖然較5月份有一定好轉,但仍不及去年產量水平。7月服裝出口較去年同期也有8%的降幅。
收儲臨近,政策預期支撐鄭棉
眾多利空因素共同作用于棉花市場,但是國內棉市表現相對抗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9月即將啟動的收儲政策。
對于拋儲政策,筆者認為,隨著收儲日期的臨近,拋儲對市場的刺激作用越來越小,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一邊收一邊拋的情況,既可以為新棉收儲騰出部分庫容,又可以滿足紡織企業對低價棉的需求。收儲期間,拋儲對鄭棉市場的利空影響或相對有限。
綜上所述,收儲預期抵消了眾多利空因素對棉市的打壓,隨著收儲日期的臨近,棉價向20000元/噸靠攏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從長期來看,基本面的嚴重疲弱是整個市場無法逃避的事實,一旦失去收儲的支撐作用,利空因素的集體釋放,恐將棉價帶入深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