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服裝出口形勢嚴峻 漲價營造繁榮局面漸行漸遠
間接國際市場依賴可能比直接依賴更龐大
2012年我國服裝出口形勢嚴峻。據海關統計,2012年上半年,我國累計完成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675.15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出口數量133.36億件,同比下降3.60%。其中,梭織服裝出口268.51億美元,同比下降4.20%,出口數量38.62億件,同比下降6.47%;針織服裝出口357.80億美元,同比增長6.14%,出口數量97.74億件,同比下降2.38%。2012年上半年,服裝出口平均單價為4.14美元/件,較2011年同期提高4.81%,增幅較去年同期下降16.36個百分點。服裝出口金額占紡織品出口金額的57.67%,較2011年同期上升0.2個百分點。
漲價營造繁榮的局面漸行漸遠
從月度出口情況來看,2012年上半年的出口的基本特征為“振蕩”,盡管不斷地波動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趨勢指向,但總體可以看到振蕩幅度逐漸收窄,且金額、數量增幅雙雙逼近零線,下半年能否如愿出現“圣誕季出口增長”和“年底出口回彈”在振蕩中仍為一個懸念。同時,出口價格的提高已經釋放完最后的能量,2011年通過“漲價”營造繁榮的局面漸行漸遠,量、值兩條線趨向重合。或許我們本來就應該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量”的變化趨勢上。
新興市場金額增幅遠高于數量
對歐出口的大幅下降對行業出口的拉低作用十分強烈,從我國服裝對各大洲的出口情況來看,同比“量”、“值”雙降的只有歐洲,分別下降了16.60%和12.68%,與2011年相比,讓出了5個點的出口份額,對德、法、意等主要歐洲國家的出口都不同程度地下降。對大洋洲的出口數量同比下降8.05%,但出口額仍保持4.35%的正增長。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出口“量”和“值”均為正向增長,盡管增幅不盡人意。
我國對歐洲和北美洲量大傳統市場出口的“量”、“值”同比趨同,也就是說價格上漲已近尾聲,而對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新興市場的出口,金額增幅則遠遠高于數量增幅,可見“價格”或者“出口結構”方面仍有文章可做。
東部省市出口處低位穩定態勢
東部省、市出口基本穩定,中西部地區出口增減較為明顯。這可以說是在產業區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盡管占出口比重80%的東部地區出口增長停滯令人堪憂,但東部的低位穩定態勢也恰恰是中西部地區承接轉移以及全國產業重新布局的良好基礎。
唯獨化纖服裝出口量值齊增
各種原料服裝出口表現不同,化纖服裝出口一枝獨秀,“量”、“值”齊增,其他原料服裝均“量”、“值”齊減,與其說是消費傾向的作用,不如說受原料供給和原料價格因素影響更為明顯。內外棉價差加劇了棉制品的供需兩不旺,以及“絲”、“毛”原料漲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天然纖維服裝出口動力。
產業鏈對出口存在協同依賴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2年上半年,規模以上企業出口交貨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為26.86%,如果出口真的僅占行業經濟總量的1/4多,一定的波動對行業運行應該不會掀起軒然大波。但是我們不得不用出口數量來修正之前的樂觀,1~6月份出口133.4億件,折合中國人每人10件,可是中國人半年的平均消費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從數量上看,我們仍然高度依賴國際市場需求,服務全球仍然是中國服裝行業幾年內不能摒棄的生存手段。
從產業鏈角度看,服裝上游的紡織行業看似對外依存度更低,但“內銷”的很多紡織品最終依然是用于出口,這種間接國際市場依賴可能比直接依賴更龐大,整條鏈對出口有著協同的依賴性,因此不能不長遠地思考出口問題。
最后不得不提到貿易摩擦,商務部通報的2012年上半年紡織服裝反傾銷案中有秘魯、阿根廷、哥倫比亞對服裝、男西服、襪子的涉及服裝行業立案,盡管不會對行業造成實質性傷害,也很難言蔓延,但這種跡象不得不關注。{page_break}
內需之困
商業企業改革與工業企業商業化亟待協調
當前我國國內市場正在發展成熟,逐步形成從加工制造業出發,到零售業和服務業結束的閉合路徑,涵蓋和跨越農業、工業制造業、流通業、商業、服務業等不同產業領域的完整的以國內市場為核心的產業體系。當前的服裝工業與商業、工業與服務業仍然呈現較為明顯的割裂局面,我們習慣于研究工業數據,卻不習慣于聯系商業數據。未來,商業企業的運營和改革以及工業企業商業化進程加速將對服裝行業產生影響并帶來新機會、打開新局面,但就當前而言,行業仍然不得不承受內需陷入低速增長區間后帶來的種種困境。
服裝服飾消費增幅呈回落趨勢
2012年除了食品大概沒有哪種消費品有良好行情。在經濟不甚景氣、人民實際財富縮水、居民消費信心不足的情況下,服裝自然不能獨善其身。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2年1~7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53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4.2%。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50122億元,同比增長14.7%;服裝類商品零售額5181億元,同比增長17.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不足14%),較上年同期下降7.7個百分點,占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總額10.34%。
上半年國內服裝消費持續低迷,但走勢基本穩定,春節前后氣候異常,春季南方雨水多等不利天氣伴隨上半年服裝銷售,7月份是傳統淡季,銷售回落在意料之中。商務部重點監測的3000家零售企業銷售額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服裝服飾消費增幅持續走低且呈現回落趨勢。
傳統商業投入產出比越來越低
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2012年前6個月,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實現服裝類商品實現零售額同比增長11.28%,增速較2011年同期下降14.11個百分點,銷售數量同比下降了0.05%,服裝銷售價格同比提高了11.34%。
銷售數量負增長足見以“較高價格”為特征的服裝消費層面的慘淡。同時,大商場銷售集體增長乏力也對傳統商業運營模式提出質疑,與商業有關的成本節節高漲飽受詬病,卻由于商業資源的稀缺而難以緩解,對于很多品牌企業來說,傳統商業的投入產出比越來越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品牌的發展,卻也促使品牌推進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直擊成本分解能力
提到商業模式創新,就不得不說價格問題,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個最根本的動因也就是盡量降低成本以及控制價格。不難看出,我國服裝企業的價格駕馭能力和成本分解能力比較低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7月全國服裝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至103.6,衣著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回升至103.5,7月份單月分別提高3.6和3.5個百分點,1~7月衣著類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4%,7月份單月上漲1.9%,出廠價格趨勢呈微弱下行。
新產品占比低未能反映實際價格
在市場極為低迷以及成本價格未發生明顯上漲的情況下,服裝終端價格仍然保持上浮,顯然極不合理。分析可見,新產品的標價仍然保持上年的慣性在不斷上調,而市場供給的實際價格并不像數據那么樂觀。從統計角度,市場價格是對同類新品進行“標價”的對比,而實際上2012年中國服裝市場一個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新品占比低下,換言之,“去庫存”是2012年中國服裝市場的基本特征之一。
庫存之虞
有效緩解庫存需要企業未來戰略戰術配合
“去庫存”的連鎖反應是“去訂單”,盡管紡織服裝業的新訂單指數仍然保持在50的臨界點之上,但恐怕其中吊牌價格上調對該景氣指數的推動是不可忽視的,行業已經普遍感受到寒流襲來。我們從數據中可以看出2012年行業庫存水平明顯高于上年,而上年的庫存已經呈現節節高的態勢。
厘清需求性庫存與單純性過剩
有一種庫存是需求存在,但由于信息不對稱或界域等制約,暫時無法傳遞到消費者手中,這種庫存可以通過渠道變革去消化,比如網上營銷、OUTLETS、尾貨市場等。{page_break}
如果庫存就是單純性過剩,消費者已經獲得了合適的商品,這些庫存即便將價格降到很低,也無法刺激新的消費,甚至還會影響未來正品銷售,那么只能收縮供給或者忍痛割肉。不論用什么方法,消化幾年沉積的庫存問題都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有效緩解庫存壓力需要時間、方法以及企業未來戰略導向和戰術配合。
未來產量不該再有20%左右增長
2012年上半年,我國服裝規上企業的產量增幅得到了有效抑制,基本維持著低幅度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6月我國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124.7億件,同比增長7.73%。其中梭織服裝63.52億件,針織服裝61.18億件,分別比2011年同期增長8.05%和7.40%。
審視金融危機以后的持續低增幅,我們看到了大企業對產量增長的謹慎態度。產量正向增長是產業發展的印證,盡管在積累產業規模的時候同時積累了大量庫存,但作為需求多元化的消費品,新產品產出才是最有力的產業發展證明。
未來的產量不應該發生過去20%左右的增長,首先市場需求增速沒有那么高,再者需求增速超過20%,我們也必須要通過科學的運營模式提高有效供給、減少庫存。
中西部地區需求增量極具潛力
需求的增量在中西部地區極有潛力,但是產業區域格局的變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梯度轉移需要積累基礎和蓄積動力。東部地區的產量仍然占全國產量的80%,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進度緩慢,從投資數據中也可見一斑。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6月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際完成投資1101.27億元,施工項目個數、新開工項目個數和竣工項目個數分別為4234個、2635個與1408個。新開工僅為竣工項目的0.87倍,比一季度更有下降,而以往基本能夠達到1.75倍,可見我國服裝行業投資動力不足。
規模以上企業統計顯示,2012年1~6月我國服裝行業內資投資同比增加42.56%,占投資總額的91.35%,較2011年同期提高2.21個百分點;外資企業投資同比減少6.71%;港澳臺投資同比增加27.72%。內資投資相對良好。
贏利之惑
服裝產業生態格局應形成多元化錯位競爭
生產和投資增速適度抑制從長遠看是件好事,但是“去庫存”最直接的傷害是必須在短期內忍受行業贏利能力整體下滑。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2年1~6月,服裝行業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企業14243家,累計主營業務收入7537.7億元,同比增長11.6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89個百分點;利潤總額385.92億元,同比增長9.6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2.56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7833.35億元,同比增長12.9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5.99個百分點。1~6月份虧損企業2691家,虧損面為18.89%,虧損面較去年同期擴大了4.62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加50.62%。從業人數達428.73萬人,同比減少1.32%。
財務費用高增幅印證融資難度
2012年1~6月我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12.90%、11.66%和9.66%。行業平均毛利率15.50%,比去年同期提高0.11個百分點。利潤率5.12%,比去年同期下降0.09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比2011年同期提高0.09,凈資產收益率比2011年同期下降0.87個百分點。三費比例8.52%,同比上升0.46個百分點。行業毛利率提高伴隨凈利率下降,成本費用的增加不容忽視。
從服裝行業三費增加情況來看,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分別較上年同期增加23.97%、23.61%和40.00%,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同比增加37.65%,三項費用占總費用的比重分別為42.61%、48.03%和9.36%,財務費用高增幅印證了行業整體融資難度加大。{page_break}
人均效益提高為行業發展提亮
產值、銷售、利潤增幅明顯回落、行業虧損面擴大、虧損額增加、用工人數減少,行業發展明顯乏力。在行業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效率的提高可謂一抹亮色。1~6月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數同比下降1.32%,而人均產值、人均主營業務收入和人均利潤分別提高14.41%、13.15%和11.12%。
構建合理有效的產業生態格局
盡管我們希望行業走上集約化道路,盡快形成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產業集團、跨國集團,但也必須承認,服裝產業的基礎仍然是龐大的中小企業團體。與很多投資拉動型產業不同,服裝行業能夠輕易形成多元化錯位競爭。
小企業更多的不是依托有限的市場、有限的貸款、有限的政策生存,而是在一個大企業營造的生態圈內獲得更可靠持久的發展動能。未來小企業孤立地生存將會越來越困難,它們或者以產業集群等形式抱團發展,或者與某個大企業產生關聯,或者吸收外部投資迅速成長為具有輻射能力的大中型企業。國家工商總局統計的中小企業壽命僅為2.9年,延長企業壽命、增強企業活力確實是產業生態的基本作用之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