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廠“受傷”失去相對優勢 企業向外轉移情況分析
代工工廠:市場成熟的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只進行少量硬資產投資,通過輸出管理、技術和品牌獲取利潤,自己則專注于產品研發、銷售、服務與品牌推廣的賺錢策略,這種策略在國內催生一批只專注制造、加工環節的“代工”企業。
耐克:2009年3月關閉了位于中國的惟一一家鞋類生產工廠——太倉工廠,并遣散中國員工達到1400人。耐克近年來對外公布的數據,2001年,中國代工生產了40%的耐克鞋,排名世界第一,越南只占13%;但到了2010年,越南的份額升至37%,超過了中國的34%。
凡客:依托互聯網打造的自有服裝品牌,全部采用代工模式,它的代工工廠主要位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2011年秋冬季開始,凡客在孟加拉工廠共下單13萬件襯衫。孟加拉國制衣成本比中國低30%今年又追加襯衣10萬單,此外還有5萬單休閑褲。凡客說:這是順應趨勢,綜合成本已經下降10%。凡客誠品第一生產中心助理總裁胡海琛介紹,凡客的海外代工版圖從品類到工廠仍在擴張。
阿迪達斯:2008年,阿迪達斯總裁海納(Hainer)表示,因為目前中國員工的工資要求不斷提高,生產成本增加,公司打算今后將減少在華生產比例;今年7月18日,據報道阿迪達斯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關閉在華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廠的消息;近日,直接為阿迪達斯蘇州直屬工廠服務的10家代工商已經收到了終止合作的通知;阿迪達斯近日宣布關閉其在華唯一一家直屬工廠。
國際鞋業巨頭的依次離開,國內產業的外遷,在華的代工廠們如今都“傷不起”了,沒了飯碗,幾十萬工人冰火兩重天,讓人喜來讓人憂:喜的是終于有機會轉型了,憂的是誰會選擇轉型,怎么轉型,一個字:難!因為我們自身做的還遠遠不夠。
目前,國內的用工形式基本也都成了趨勢:低成本高收益,不僅國際化的品牌轉移,國內的生產商也開始考慮“移民”。尤其是國際化的品牌不能在生產硬件上嚴苛就只能選擇于自己最有利的、最易調配的成本:用工成本。摩擦性失業,用工荒和沒工作之間的矛盾滋生了用工供求關系的矛盾,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代工廠“受傷”是去了相對的優勢,沒了飯碗,不排除沒有絕對的優勢的可能。
從耐克2009年的離開,在華鞋類代加工工廠的命運就理應得到重視,但是由于產業升級的概念還不夠成熟,對于代工廠而言寬泛到無法著手、宏觀到無法落實、理想到還沒有條件實現,強力的依附力與習慣性的“加工”定位,磨掉了企業應有的睿智和犀利,“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的精神淡了,因為通貨膨脹帶來的經濟泡沫引發的產業鏈效應使代工廠逐漸喪失掉了企業追求和發展潛質,一步步走在了被動發展的最前沿。
對于代工廠商們而言,能與國際品牌合作并進行專門的服務是不可多得的依山傍水,但是那不是山也不是水,只是一棵樹,夏天可以擋風遮雨避暑,但是冬天來臨能擋得住凜冽的寒風和暴雪嗎?唯有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困頓。這不是責難也不是質問,而是深深的遺憾和發自肺腑的吶喊:如今還在路上的代工廠門是否應該考慮自己的出路了?
不能不說古老的大樹給了無數人生的渴望與憧憬,但當這些美好的愿景逐漸成為一種“奴性”的依賴,在新一輪的經濟轉型大潮之下,不能排除作繭自縛的可能。
“未雨綢繆”的古訓只能是古書中藏頭露尾的文字;“先見之名”也只能諸葛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神話故事;“前車之鑒”也只是泛黃的成語詞典中塵埃落定的扉頁,誰能真正撿起他們身體力行“勿臨渴而掘井”?凡客轉移代工的的遠見卓識是企業效益最大化的轉折,在平穩富裕的生活中不求安逸而是尋找突破,成功的突破生存的困境。阿迪走了,留下的代工廠們卻又增加了幾分痛苦和煎熬,這是在平穩安逸中“娛樂至死”的痛苦和煎熬。
當然,阿迪和代工廠不是敵我的競爭,但是這一張張終止的合同不得不讓人反思:在技術和能力達到一定的成熟條件時,我們是否應該思考著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不是等待最終的死亡判決書之后才頓生波瀾壯闊的豪情壯志,大興討論之風、專家之風、返鄉之風、待業之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