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服裝城:“形象切換” 努力擺脫“地攤貨”
郝莊,位于太原名剎雙塔寺腳下。面積不大,0.64平方公里,比省城迎澤公園還要略小一點;人口不多,700余戶,2283人。從1991年開始,坐落在郝莊朝陽街上的太原服裝城,以讓業界為之側目的增長速度快速崛起。如今,太原服裝城集團已擁有10個服裝批發市場和兩個物流配送中心,營業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經營戶7000余戶,就業人員4萬余人。 2011年實現營業額4.05億元,連年被評為太原市企業50強和太原市服務業50強。
“2012年,服裝城集團內部進行了整合與規劃。精品服裝城在原址上重新翻蓋;御都服裝城、東城服裝批發市場也正在翻蓋之中;年底,西城也將拆除翻建。脫胎換骨之后的服裝城,不僅在硬件設施上有新氣象,更要在經營模式上告別傳統套路,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舉辦服飾藝術節,就是希望社會各界對服裝城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改變,正在發生。”
12月1日,郝莊社區主任、太原服裝城集團董事長王天明在 “太原市首屆服裝藝術節”開幕式上的這段講話,以及創立21年來服裝城首次進行的大規模商業促銷活動,無不發出了這樣的訊息——太原服裝城試圖以 “形象切換”來努力擺脫“地攤貨”的印象。市場硝煙彌漫,電子商務風生水起,服裝業正面臨著嚴峻挑戰。靠“復制”“貼牌”商品起家的服裝城,這個號稱華北地區最大的服裝批發零售集散地,已然意識到自己走到了十字路口。
從集貿文化轉向現代商業文化,華麗變身之后,能否迎來又一個春天?郝莊的發展軌跡或將成為城市化進程的時代標本。
21年前,朝陽街上拔地而起的東城服裝城,成就了后來的太原服裝城集團,成就了郝莊的名氣,也成就了許多人的致富夢。
四千長子人 淘金服裝城
“服裝城不去啊,堵得上不去,只能把你送到五一商廈那兒,你要不重打個車吧。”聽說要去服裝城,出租車司機一副“拒載”的表情。“五一商廈”現在已是太原市社會保障大廈。樓前,機動三輪車橫七豎八停在路邊,車主嘴里喊著“服裝城,服裝城……”招攬著生意。沿朝陽街往東走,車流、人流,兩邊店鋪循環播放的廣告聲,路邊攤的叫賣聲,此起彼伏,熙熙攘攘。令人頭暈目眩。
改造后的朝陽街擁堵依舊。行人三五成群朝著目的地——服裝城走去。“你按我說的價把那個款給我配幾件。”“那個價真拿不上。”
12月8日中午,東都服裝城4樓,一間經營中老年時尚休閑服飾的商鋪內,店主張建枝正在跟一個女客戶討價還價。
女客戶是朔州人,十天半月來太原服裝城批一次貨。她并不是哪個經營戶的鐵桿客戶,每次來都要在商城內就自己所選的服裝種類大致瀏覽一下,才決定進誰家的貨。
服裝流行周期很短,考驗的是賣家的眼光。跟不上潮流,東西滯銷,貨就砸自己手里了。
張建枝是長治市長子縣碾張鄉西里村人,1994年,在太原五龍口農貿市場賣小商品的他與妻子在西城服裝城租了個柜臺,開始了服裝生意。那時候,一年的租金是6000元。
當時,兩口子租住的房子只有幾平方米,夫妻倆同時站在地上,轉身都有些困難。“一人一個餅子,一碗稀飯,一根黃瓜,就是我們的晚飯。”
來太原前,張建枝的妻子是村里的小學老師,每個月的工資是60元,而賣服裝1天的收入,差不多是妻子1年的工資。沒有節假日,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甚至一天兩趟去石家莊進貨。雖然很辛苦,但張建枝覺得相比在村里,還是賣服裝掙錢快,于是堅持到了現在。
最初兩年,生意時好時壞。第一年因為選貨沒經驗,貨物積壓,幾乎賠光了本錢,以致春節都沒錢回家。第三年生意起步,之后越做越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