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企業盲目去庫存化危急自身品牌
為了消化庫存,李寧公司最近正計劃以減少庫存、提升新品比例以及回購等方式來幫助經銷商清理存貨,這項被稱作“渠道復興”的計劃估計會讓李寧付出14億~18億元的代價。
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服裝企業存貨總量高達483億元。其中存貨超過7億元的男裝企業就有九牧王、報喜鳥、七匹狼、凱諾科技和希努爾。
再以本土快時尚品牌森馬為例,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底,森馬存貨為14.39億元,較年初增加31.28%,這是森馬上市以來遇到的最大庫存。
“我們的進貨量通常是實際銷售量的120%到130%,有時候會更多。”上述經銷商坦言,很多門店“吃貨”之后根本沒多少銷量,過量擴張已經變成對未來的透支。
就連服裝產業的避風港——定位高端的服飾企業也繞不開庫存這個死結。
2012年三季度末,高端女裝企業朗姿股份存貨額由期初的2.68億元大幅增加至4.45億元,較上季度末存貨余額增加39.8%,同比增長高達123%,其存貨周轉天數也由2012年初的200天延長至324天,可以賣一年。
針對此,2011年朗姿共整合7家折扣店,今年上半年新增9家至16家,后續還有10多家待整合,公司計劃于今年內完成全部折扣店的整合。同時對于新涉足的電商渠道,公司也定位以清庫存為主。
然而,折扣店在消化庫存的同時,也帶來了毛利的下降。朗姿在二季度毛利升至64.23%以后,三季度毛利下降了2.68個百分點。
另一家主營高端男女裝的凱撒股份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截至今年三季度,其存貨金額已超過3億元,上半年存貨周轉天數為593天。
除了內銷不足,外貿動力下降也給服裝企業造成了困擾。
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對記者說,歐洲經濟低迷是無法逆轉的客觀事實,出口市場下滑嚴重,并且中國產品一旦價格競爭力減弱,外單就會流失。企業綜合成本上升,訂單流向孟加拉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這都是外貿萎縮的主要誘因。
今年廣交會的數據顯示,紡織服裝成交下降15.5%,從大類商品訂單情況看,除家用紡織品訂單和男女裝同比為增長外,其他類別訂單量環比呈較大幅度下降。
這種情況下,爭奪內銷市場成為企業的重中之重。而與服裝產業有著天然契合度的電商被當作了首選的渠道。
就在5月25日,森馬將浙江范狄亞服飾有限公司變更為浙江森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3000萬元增資至1.3億元,全面向電子商務邁進。
不過,目前來看,鮮少有企業成功開發出與線下產品差異化的線上品牌,電商只是企業去庫存的一種方式,不少人士擔心,因為去庫存心切,過量利用電商進行價格戰對品牌會形成摧毀,從而讓企業又陷入一個越做越低的尷尬境地。
對此,又有企業嘗試另一種方式——多品牌戰略。在擴充產品線搶占市場份額的同時,讓新品牌與原有品牌互補,帶動各自的銷量。
不過,服裝行業專家馬崗也表示了對這種品牌戰略的擔憂,“如果供應鏈和設計水平沒有到位,盲目地發展副品牌,會導致副品牌不具備獨立性,趨于同質化,長期下來,可能造成更多庫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