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服產業集群履行社會責任鍛造國際競爭力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簡稱“中紡聯”)副會長陳樹津介紹,目前,我國紡織行業主要圍繞市場要素集聚,形成了以縣鎮區域為主、塊狀區域發展的格局。據中紡聯統計,目前我國紡織產業集群超過190個,預計紡織經濟總量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
保護環境推動發展
改變監管方式,將集群內部環境問題統一管理,對于環境保護、提升企業效率、開拓產業外部市場大有裨益,眾多產業集群地政府對此都有切身體會。
廣東省佛山市西樵鎮有800多家紡織企業,主要生產高檔服裝面料,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服裝面料生產基地。因為靠近廣東省最大的水源地——西江,西樵鎮的環保壓力特別大。西樵鎮副鎮長關海權舉了一個例子:按照我國國家二級排放標準,城市污水的cod值不得超過100mg/l,但是廣東省給西樵的“硬性指標”是不超過60mg/l。
為了達到這個要求,西樵鎮在紡織園區內建起了中央污水處理廠,將所有紡織企業的污水統一匯入該廠進行處理。“這個處理廠的效果非常好,”關海權驕傲地說,“一方面,園區內所有的污水排放實現了100%的達標;另一方面,企業的后顧之憂解除了,生產經營的壓力減輕了。”
關海權透露,現在不光西樵本地的企業希望推行循環經濟、降低能耗,他們的合作方、客戶也有類似的要求。“許多國際大客戶在合作項目的談判階段要求考察工廠的生產環境,或者中方提供有關社會責任的信息。因此,從促進本地產業發展的角度講,政府也要積極參與、大力推動產業集群履行社會責任。”關海權說。
引導產業反哺社會
多家產業集群地政府人員一致認為,產業集群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占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當集群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就應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建設,反哺當地群眾。
蘇州吳江區盛澤鎮副書記鐘永林從盛澤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為政府應高度重視產業發展規劃,特別是涉及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土地、人口等多方面的因素。“盛澤有40萬人口,但本地人口只有13萬,其他大量的是外來務工人員。那么政府就要重視這些務工人員子女的就學問題,要不斷建學校,投入教師資源。其他社會管理方面比如公安、城管等也要不斷地投入資源,這些都是政府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的時候對社會做出的承諾。”鐘永林說。
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范浩毅向參會者分享了海寧經編產業園區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積累的做法。“為了讓職工和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幸福生活,我們園區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每年都舉辦文化節;園區還認真落實平安建設、安全生產,杜絕事故隱患;為了服務新居民,專門開放了一些公共服務的平臺。”這些都為營造和諧的園區氛圍起到了積極作用。
會上,紡織產業集群地政府的代表們互相交流,就集群地政府如何引領行業履行社會責任達成了不少共識。例如,政府可以在政策層面制定措施,激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比如,在土地資源緊張的背景下,可以通過稅收等政策鼓勵土地集約利用,鼓勵企業用地向高層空間發展;為了保護水資源,可以對實行中水再利用的企業進行獎勵等等。另外,政府還應該引導企業提升對社會責任的認識,重視創新對于產業的促進作用,引導公眾輿論加強監督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