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產業集群建設的路徑思考
一、產業集群的基本經濟功能
產業集群的經濟功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效應”:一是資源集約效應。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是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二是技術溢出效應。一方面,集群內部之間的競爭壓力,能夠刺激企業家的創新動力;另一方面,大量關聯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助于技術信息流動和外溢。三是區域品牌效應。產業集群一旦形成,就會產生群體廣告效應。四是制度規范效應。集群內部企業關聯度極高,彼此之間的關系往往是“你有我有、你強我強”。因此,很容易在集群內部形成誠信與合作的文化氛圍。
二、國內外產業集群建設的經驗
從國際上看,產業集群在許多發達國家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如美國的硅谷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好萊塢娛樂業集群,意大利的馬切拉塔皮鞋皮具產業集群和普拉特羊毛紡織產業集群,日本的豐田汽車產業集群,印度的班加羅爾電子軟件產業集群等。從國內發達地區看,各地都在搶抓機遇,加快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如浙江立足區域塊狀經濟優勢,全力推動溫州鞋業、海寧皮革、紹興紡織等42個現代產業集群建設;上海抓住建設自貿區的重大機遇,著力打造國際貿易、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專業服務、高端制造等五大主導產業;江蘇先后推進產業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建設、特色產業集群創建等專項行動,產業集群已成為江蘇工業的優勢和亮點。
盡管國內外各地區推進集群化發展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各有差別,但仍有許多共性經驗可供借鑒: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產業集群發展戰略與政策,分析地區產業基礎和特征,對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集群實行不同的、有針對性的發展政策,強化和拓展產業集群的獨特性,集聚發展優勢產業,挖掘內生式集群。二是堅持鏈式發展。建立以中小企業族群為主要服務對象、以行業協會為紐帶的政策支撐服務體系,促進區域內同一產業鏈上的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中介組織之間等多種主體和機構的網絡化聯系與合作創新,全力推動產業鏈式化擴張。三是堅持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為產業集群的靈魂,堅持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大力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加快推進產業集群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創新型高級階段升級。四是堅持政企協作。將政府“有形的手”與市場“無形的手”有機結合,完善公共領域的支撐體系,加強勞動力教育與培訓,改善基礎設施,將產業集群政策與其他政策有機結合,建立政策保障和配套體系,形成一系列靈活的政策。
三、推進縣域產業集群建設的具體路徑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組成單元,具有空間聚合度高、要素流動自由、經濟活動聯系緊密等優勢,具有培育產業集群的良好土壤環境,從筆者所處的浙江來看,產業集群基本上是以縣域甚至鎮域為空間單位,形成了“一鎮一品、一縣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但是,縣域經濟也有其天然的缺陷,比如,資源整合能力有限、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低等。如何揚長避短,更好地推進縣域產業集群建設,筆者認為要突出十個方面的重點:
一是突出規劃先行。規劃是引領發展的龍頭,是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手段。要結合區位特點、產業現狀、比較優勢、功能定位等因素,科學編制“1+N”的規劃體系。其中,“1”就是縣域產業集群總體發展規劃,“N”就是若干個主導產業集群化發展規劃。通過制定一系列規劃,積極引導產業合理集聚和科學布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增強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提高支撐和帶動能力提供指導。
二是突出政策引導。政策是政府發揮調控作用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整合財政專項資金,探索設立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資金,采取貸款貼息、專項補助、資本金投入等方式,重點支持產業集群骨干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與信息化建設、共性技術攻關、產業鏈的延伸等,變“漫灌”為“滴灌”,切實提高政策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三是突出隊伍幫扶。推進產業集群建設,既要用好市場“無形的手”,也要重視用好政府“有形的手”。要按照“一個產業、一支隊伍”的要求,分別成立專門的工作隊伍,并明確各自責任,共同協調和解決產業集群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突出專業園區支撐。與傳統的綜合性園區相比,專業園區(也可以是“園中園”)在促進產業集聚、要素集成、資源集約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要結合“1+N”的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從區域經濟協同性、空間布局合理性和經濟功能完整性出發,明確園區建設的功能定位和產業配套,以龍頭企業、核心企業為主導,以產業合理布局和做長產業鏈為主線,著力引進和培育產業鏈重大項目,培育和建設成以大企業為骨干、以中小企業為配套、關聯企業高度集中的產業集聚平臺。
五是突出重大項目帶動。一個產業的培育與成長,最終都是依賴于一個個的項目。要從完善產業鏈、降低產業整體運營成本出發,圍繞產業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下游產業以及互補性產業,確定投資指導目錄,引導項目投資方向。按照“抓大不放小”、“內生與外引并重”的思路,既重視帶動作用明顯的大項目建設,又重視配套功能突出的小項目建設;既重視本土企業的成長,又重視外來項目的引進,以此不斷完善和優化產業鏈。
六是突出龍頭企業引領。大企業的成長是增強產業集群帶動能力的關鍵。一方面,要對骨干企業在用地、能源、融資、勞力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引導其增加投入,擴大規模,壯大總量,做強做優,發揮好龍頭企業和核心企業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導大企業加強與本地中小企業協作配套,發揮本地產業基礎優勢,形成完整的產業價值鏈,既能夠為本地企業提供市場,又能夠降低大企業的采購成本,實現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互動共榮。
七是突出行業協會建設。要切實發揮行業協會在現代產業集群發展、提升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積極開展行業活動,制定行規行約,建立自律機制,遏制無序競爭,拓寬服務領域,使其成為自律和維權的機構、學習的平臺、溝通政府和部門的橋梁、企業家的俱樂部以及對外學習交流的機構,從而形成行業整體競爭優勢。
八是突出區域品牌培育。區域品牌對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具有強有力的吸附作用,是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有力支撐。從今年起,國家工信部啟動了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示范工作,計劃到2015年,在全國建設50個左右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培育示范區。要按照“政府引導、行業協會具體抓、龍頭企業挑大梁”的思路,積極推進區域品牌建設,統一技術規范、統一產品標準,形成整體品牌效應。該品牌可以在集群內部共享,并得到法律保護,具體運作則通過品牌經營、授權使用來實施。
九是突出專業市場建設。產業集群的發展與專業市場的發展唇齒相依、共興共榮,兩者互為內生動力。要按照“線上、線下”同步走的思路,大力推進實體市場與網上市場建設,實現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并由單一貨物交易功能向信息發布、會議展覽、品牌培育、物流集散等多功能演化,匯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為產業集群發展打造平臺,培育產業集群的生命力。
十是突出公共服務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務,對降低整個產業鏈成本、提高市場反應靈敏度、增強集群規模效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圍繞研發、設計、營銷、采購、物流、信息、金融等產業鏈關鍵環節,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方式,推動成立行業性研發中心、檢測中心、采購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社會化、專業化、規范化服務,夯實產業集群的保障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