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在喝咖啡中培養5000多個創業項目
喝杯咖啡就培養一個大學生創業團隊。作為一種新型創業平臺,武漢光谷創業咖啡以咖啡館為載體,集聚創業者在喝咖啡過程中,向創業導師學經驗,與天使投資談合作,打造創業、投資、孵化為一體的創業平臺。在20日創辦兩周年儀式上,光谷創業咖啡宣布通過這一模式已孵化近80家創業團隊,培養超過5000個創業項目,僅去年就吸引投資5.6億元。
光谷創業咖啡由天使投資人雷軍和武漢光谷軟件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儒雄共同創立。作為一種新型創業創投模式,它突破了現行孵化器擁有固定辦公場所的創業模式,是以支持創業為主導的天使投資俱樂部,擁有天使投資基金作支撐,為創業者和創業團隊搭建起一個環境更好、成本更低的創業平臺和信息交互平臺。
目前,光谷創業咖啡已建立4家店面,5個創業特區,入駐團隊近80家,培養超過5000個創業項目。作為武漢 “青桐匯”創業計劃的舉辦方之一,光谷創業咖啡去年舉辦15場大型活動,幫助超過40個項目成功融資5.6億元。
此外,咖啡館每周開設固定的“創業門診”,目前已舉辦49期,40多名創業導師,2000多位創業者參加,每期“創業門診”的問題總結微信推文的閱讀量達2萬多人次,幫助創業者解決創業路上的各種難題。
相關鏈接:
公共設施配套用地預留12年,如今實至名歸。在寸土寸金的城區,在工業、商業建筑越來越擠壓公共空間的今天,難能可貴。
可貴的是一種理念,一定要有足夠的土地、足夠的空間、足夠的設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休閑等公共需求;可貴的是一份堅持,12年拒絕10家企業要求,放棄上億土地收益,為了一座職工文化活動中心。
這就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利,這就是以人為本,這就是科學發展。
土地對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城市發展的基本要素,政府財政的重要來源。但是,土地也是市民生活堅實的依靠,生活是多樣的,人們不僅要靠土地產出利潤,更要在土地上休憩、享受。這就是說,一座城市不能只有廠房、商場,還有要豐富的公共文化設施,給精神一個空間。
公共設施建在哪里、豐富不豐富,直接關系到是不是尊重人的精神文化需要,關系到是把人看作生產機器還是權利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設施建設就不是可有可無,也不能見縫插針,更不能山高水遠,成為擺設。
“產業工人到哪,文化宮就到哪”,可以說抓住了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核心,就是要建在人民群眾最需要、最方便的地方,讓廣大市民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一座城市,有沒有把她的市民放在心里,可以直觀地從她的空間布局、城市規劃、建筑安排等外在層面表現出來。武漢的職工文化陣地計劃,無疑會讓市民在這座城市找到被尊重的主人翁感覺,也讓人們從一個側面看到幸福武漢的未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