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第三批秋繭收購已經基本結束
近兩日從當地部分收購點了解到,第三批秋繭質量整體較好,但蠶繭上市量較第二批減少了差不多一半左右。
而且現在天氣轉涼,加之近期雨水天氣持續影響,當地部分桑園長勢欠佳,對秋蠶的繼續飼養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預計宜州第四批秋繭將會在下周初(10月12日)開始上市。
國慶假期期間宜州地區第三批秋繭持續上市,收烘工作已經基本結束,據了解第三批秋繭平均收購價在32—35元/公斤左右,與第二批相比有明顯提高。
相關鏈接:
據筆者了解,新疆各產棉區的新棉產量參差不齊,雖然受7月高溫天氣影響,但綜合來看,新疆新棉產量大致較去年下滑10%左右,預計新棉總產量為400萬噸。
另外,業內人士認為,內地棉花因種植面積較去年有明顯下滑,總產量下滑較多。根據市場相關數據微調后,新年度棉花總產量預計為120萬噸;進口棉數量料繼續下滑至120萬噸。根據棉花協會數據調整預估,棉花期初庫存為80萬噸,而如果參照上年度的水平,新年度棉花消費量約為740萬噸。所以,從供需來看,棉花可能會有20萬噸左右的供給缺口,但整體供給缺口不大。
紡織行業素有“金九銀十”傳統訂單旺季的說法,但隨著近幾年下游市場不太景氣,今年的訂單旺季遲遲沒有到來。在需求不振的背景下,多數紡企也繼續維持在原料上隨用隨買的策略,這對棉花價格很難形成有效支撐。
此外,對于用棉量的預計,隨著紡企采購情況發生一些變化,今年3—4月訂單有所好轉,紡企預計新年度消費增加;7—8月訂單較差,紡企預計新年度消費減少。據了解,目前紡企的訂單情況仍沒有明顯起色,在宏觀經濟復蘇緩慢的背景下,傳統的紡織行業也在經歷著轉型升級的困境。所以,用棉量是增加還是減少直接決定供需矛盾,也直接影響著棉花價格的漲跌。
之前的幾年里,國家在棉花政策方面大招頻出,尤其是連續3年的敞開收儲政策。而自從去年開始國家放棄了收儲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直補政策。這樣的轉變預示著政府在棉花的價格調控中,逐漸要退居次要地位,讓市場供需來決定價格。如此這般,分析棉花價格應該更加看重市場供求關系,不能再妄想國家會輕易救市了。
收儲雖然停止,但千萬噸的國儲棉庫存仍然虎視眈眈,這也是棉花產業揮之不去的危機所在,因為這個數量足夠國內紡織企業使用一年半。所以,拋儲政策仍然左右著市場對棉價的看法,更確切地說是給市場帶來無限壓力,讓棉花價格背負了沉重的包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