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品牌Zara和H&M紛紛陷入了法律泥沼
瑞典發布的一本新書中寫道,H&M在緬甸的服裝工廠里雇傭年僅14歲到17歲的孩子,他們每天工作的時長達到了12小時。這個做法已經觸犯到了當地法律和國際勞工公約。
而另一方面,美國部分消費者則控告Zara存在價格欺詐行為。這名叫做Attorney Mark Geragos的顧客稱Zara的許多產品用美元的價格標簽覆蓋在不對應的歐元價簽上。Zara的產品大多以歐元標價,但它們變成美元后,存在過渡收費的問題。
“ 我們估計一件產品是12美元到15美元之間的話,照此推斷,公司可能多收了10億美元還多。。。” Geragos的推論有些太粗糙,但看得出他非常生氣。
事件發生后,H&M和Zara難免又要開始積極公關了。如果我們回憶下,不難發現這樣訴訟案件對于快時尚品牌們來說似乎都已經十分正常,它們從生產階段一直延伸到售賣階段,幾乎貫穿了整條生產線。

快時尚產業無疑是競爭激烈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個“快”字。曾經,Esprit被稱為中國的快時尚開山之作,但當Zara、H&M等品牌進入中國時,Esprit因設計到上架需要半年多時間而漸漸被外來者搶占了市場先機。
迫于競爭,從Zara、H&M到Gap、Primark,行業中的品牌們不斷追求著上貨速度快、價格親民且能對潮流文化做出及時反映這幾點目標:上貨速度快需要依賴于強有力的生產、供應鏈和渠道執行力,價格親民意味著品牌需要盡可能壓縮成本,而對潮流文化的追逐恐怕令越來越多的快時尚公司美無法專注于原創創作。不難發現,近年來逐漸走上快時尚最頂尖品牌的Zara是將這幾個目標履行得最好的。
但可惜的是,伴隨利潤增長而來的是暴露出的更多道德和法律困境。快時尚品牌們正在面臨更多不同類別的訴訟,最常觸犯的是勞工法、種族相關條例、知識產權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甚至是動物保護法等。
2015年6月,Zara美國分公司就面臨著前員工4000萬美元的訴訟索賠。原告Ian Jack Miller曾是Zara USA Inc.的總法律顧問,他指出公司常有違反紐約州和紐約市人權法和勞動法的行為,在工作安排上有種族歧視、工資歧視以及實施無辜辭退報復的行為。而Zara的產品上因印有納粹標記,也被視作反猶太主義。
H&M也并沒有好一點。它存在的黑心工廠的問題在它進入澳大利亞市場時被激發了出來,因為那時候,它是在澳洲經營的唯一一個從柬埔寨獲得布料的快時尚零售商,那時候柬埔寨服裝工廠的工人們只能獲得最低工資標準的收入,只能達到當地人生活工資的25%左右。

快時尚品牌們也時常被抱怨對消費者不公。還是去年,Zara在大眾民主中心主持的調研報告中被指控對消費者也有種族歧視的對待。比如一個可疑的顧客走進店里,他或她就有可能被貼上“特殊訂單”的標簽,店員之間會通過無線耳機確認顧客的方位,然后就會有一位店員或經理開始尾隨這位消費者。在251位受訪者中,有43%的人表示對此并不知情,而另外57%的被訪者中,有43%認為非裔顧客很容易被貼上特殊標簽,其余的可能是拉丁消費者和白人。而問題是,Zara并沒有任何關于“可疑”的定義,全靠感覺。
接下來的日子里,Zara又被消費者控訴購買產品的收據上居然打出了顧客信用卡的前6位數,這違反了美國《公平信用報告法案》,Zara因此面臨金額達160萬美元的集體訴訟。事件發生后,Zara給出了一個“可能性”補償方案:如果確認泄露屬實,在2014年12月17日到2015年4月27日期間在美國Zara門店購物的人們也許可以獲得一定的賠償。
不過在所有的訴訟中,知識產權恐怕才是快時尚品牌們最常觸及的領域。由于上新速度太快,許多品牌的創作靈感只能靠“抄”。
今年關于快時尚品牌的抄襲丑聞中,最大的恐怕要數20多名藝術家集體控告Zara偷走他們的圖案了。來自洛杉磯的Tuesday Bassen是一名插畫家,他在網站上發出了對比圖,聲稱Zara挪用了他的創作。起初他并未發現這件事,但他在Instagram上有10萬個粉絲,是粉絲發現了兩者之間太過雷同。隨后,Bassen的朋友Adam J Kurtz 做了一個對比Zara和12個獨立藝術家作品的圖像,其中也包括Kurtz自己。這個舉動直接促使更多藝術家加入了這場“揭發運動”。
這并非是快時尚品牌出現的新問題,事實上快時尚的“模仿”模式由來已久,它們幾乎都是靠“借鑒”大牌起家,偶爾也加入一些其他品牌的元素。美國青少年服飾零售商Aéropostale Inc、匡威等品牌都向H&M開過火。到了現在,模仿的方式進化為了“復制”獨立藝術家,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方法依然是行業通病。
Kurtz就提到他在2015年的衣服作品還被Zara母公司Inditex Sa集團下的品牌Bershka使用過。Francesca’s新出的別針長得和兩位藝術家設計的貓咪頭一模一樣。而在前幾天,Forever 21才剛被Complex編輯兼Sporty&Rich 的創始人Emily Oberg告上法庭,因為Forever 21在一件白色帽衫的胸口位置印的“Smart&Pretty”字樣和“Sporty&Rich”太像了。在這之前,Forever 21曾卷入多達50項有關產權的訴訟,控訴著為多個知名品牌及設計師如Anna Sui、Gwen Stefani等。
{page_break}面對指控,快時尚品牌的敗訴案例太多了。品牌們也似乎一貫秉持努力道歉和改進的決心,除了交付罰款,它們也常常推出一些改進措施。拿最近的兩個案例來說,H&M非常快速地對《Modeslavar》的出版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出了回應,聲稱品牌早在2013年就發現了問題,自己已經要求合作工廠制定了更嚴格的措施來審查求職者的身份,一旦發現任何工廠未達到標準或未能符合國際通則,就會對其追責。
而Zara在面對價格標簽欺詐的控訴中則表示:“ 我們承諾對珍貴的消費者保持透明和誠實及有道德的行為并為之驕傲。即使要走法律程序,我們也期待呈現完整的防范措施。”
這些聲明和之前所有關于種族歧視等細則的發言一樣,并未透露出真正的執行措施和后續監管的細則,其實十分無力。
更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訴訟很快就會被公眾淡忘。真正吃力不討好的是弱勢的藝術家們,Bassen曾在twitter上發文說道,她因寫律師信花了2000美元,這太貴了,官司還不一定能贏。
相反,即使有這么多官司纏身,快時尚品牌們的生意還是做得不錯。在這場法律大對決中,快時尚品牌的損失在利潤面前太不值一提,據悉,品牌們每年花在各項罰款上的錢高達幾千萬,而Zara 的利潤在2015年上漲了200億,兩個數字之間鴻溝巨大。
面對這些被賦予不公正對待的人,消費者更愿意沉浸在“瘋狂購物”之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