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過個時尚環保的溫暖冬季
皮草也許是一種生活品質,也是冬天里的御寒佳品。而今,皮草漸漸地沾染上了平民化的氣息,開始成批量地走向市場。也因此,很多環保人士呼吁抵制皮草制品,但巨大的市場需求讓這個行業在轉變中持續發展下來。
“像這件短款的貂皮外套,在大商場里要三四萬塊,在我們這一萬多就可以了,而且同樣是品牌產品,品質絕對沒有問題。”在新開業的大營國際裘皮新城里,北極皇后的總經理吳敬拿著一件商品向前來的幾位顧客介紹說。
最近幾天,河北棗強縣大營鎮的幾家皮草商場里處處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10月28日開幕的大營第二十二屆國際皮草交易會拉開了今年皮草銷售旺季的帷幕,大營共計近20萬平方米主打皮草制品的商場迎來了來自海內外的數萬名商家和消費者。
大營鎮是中國毛皮加工業的發源地之一,被譽為“天下裘都”。相傳,制裘技藝是商末丞相比干在大營為官時所發明,至今已延續發展了3000多年,歷久不衰,源遠流長。目前,棗強的皮草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以大營為中心,擁有加工企業和攤點1.4萬家,輻射到周邊5市縣500多個村莊,從業人員15萬人,年產值70億元,年出口銷售額達7億美元,形成了跨兩省三市五縣的大經濟圈。
近年來,我國的皮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加工制作技術提高,一大批國內品牌成長壯大,在國際皮草市場上占有重要份額。有關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全國規模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業銷售收入5386.5億元,利潤總額313.5億元;皮革業貿易進出口額仍居世界首位,進口39.7億美元,同比增長5.9%,雖然增速回落,但仍被國際業界視為其進一步開發的重要市場。
“對于社會和市場的新要求,皮革業也要作出調整,不能脫離環保這條主線。”中國皮革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李玉中表示,對于社會和市場對產業提出的新要求,地方要引導企業適時地進行轉變。
棗強縣縣委書記孫世巖介紹說,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當地大力發展生態養殖,確保皮草原料供應。棗強專門投資10億元建設了占地1700畝的現代化生態養殖園區。目前,已經完成占地500畝的一期工程,水貂、狐貍、貉子等毛皮動物存欄近50萬只。下一步,還將按照這一模式,再建設張米、石村、金子三個500畝養殖場,使養殖規模達到200萬只以上。此外,棗強還鼓勵企業改進生產工藝,由政府牽線,幫扶企業與陜西科大、河北科大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提升加工工藝和技術。
與此同時,國家相關部門也提出要求,宣傳呼吁關停小型硝染廠,引導企業到產業園區進行大規模集中硝染,實現高標準的排污要求。盡管這會增加一定的成本,但這也是產業轉型的必經之路。
李玉中認為,今后,伴隨著皮草市場的持續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提升,皮草行業勢必要從環保、技術和設計上入手,增強行業拓展市場的實力,實現從出口導向型經濟向消費驅動型經濟的轉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