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iPod引領物聯網潮流
許多用過iphone的同學都知道,里面有一個系統應用叫“nike+ipod”,沒錯,這就是地地道道的物聯網!!!nike+跑步鞋上有一個傳感器,可以跟蹤你的跑步,然后把跑步數據發送到ipod上。該產品甚至還有自己的社交網絡:它可以自動發布狀態消息到twitter和facebook;它還包括一個心律檢測器和一個跑步傳感器(跟鞋配套),該裝置可以用語音提示跑步者在跑步過程中保持目標心率。此外還有一個提供健身計劃、設定目標、跟蹤進度的支持網站。oh my god!原來物聯網也不是那么遙不可及的東西!
前些年,物聯網被各行各業爭相瘋炒,并與云技術、智能分析、大數據一道成為“不懂這詞都不好意思和人聊天”的一員。就在人們還在質疑物聯網這個概念究竟是否靠譜的時候,在“感知中國”的國家戰略背景下,政府、資本、產業等各個層面對物聯網的高度關注,建立了以無錫為首的十多個物聯網示范產業基地,為物聯網從一個概念向一個產業的成功轉變注入了一劑強心劑。物聯網的一個核心要素是事物具備“唯一地址”,如果“物聯網”時代來臨,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都將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 因此,物聯網也上升到了一個國家戰略的層面。
概述
一般來說,業界對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 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具體來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然后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這個整合的網絡當中,存在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能夠對整合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
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 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系。
感知架構
物聯網主體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
·全面感知:指利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定位器和二維碼等手段隨時隨地對物體進行信息采集和獲取。
·可靠傳送:指通過各種通信網絡與互聯網融合,對接收到的物體信息依靠網絡技術,通過gps定位技術、互聯網技術、3g技術等,進行實時遠程傳送,以進行各種有效的處理;
·智能處理:是指利用“云計算”,智能分析等各種智能計算技術,對隨時接收到的海量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實現對物件的智能化管理。
感知核心技術
傳感器技術
傳感技術同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一起被稱為信息技術的三大技術。從仿生學觀點,如果把計算機看成處理和識別信息的“大腦”,把通信系統看成傳遞信息的“神經系統”的話,那么傳感器就是“感覺器官”。微型無線傳感技術以及以此組件的傳感網是物聯網感知層的重要技術手段。
射頻識別(rfid)技術
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通過無線電信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的無線通訊技術。在國內,rfid已經在身份證、電子收費系統和物流管理等領域有了廣泛應用。rfid技術市場應用成熟,標簽成本低廉,但rfid一般不具備數據采集功能,多用來進行物品的甄別和屬性的存儲,且在金屬和液體環境下應用受限,rfid技術屬于物聯網的信息采集層技術。
wsn(無線傳感網絡)技術
無線傳感器網絡(wireless sensor network,或稱神經末梢網)主要有zigbee、藍牙、nfc、wi-fi等表現形式。上海秀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宋福鑫介紹到:“無線傳感器網絡是一種由獨立分布的節點以及網關構成的傳感器網絡,安放在不同地點的傳感器節點不斷采集外界的物理信息,如溫度、聲音、震動等,相互獨立的節點之間通過無線網絡進行通信。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每個節點都能夠實現采集,數據的簡單處理,還能接收來自其他節點的數據,并最終將數據發送到網關,再從網關獲取數據,查看歷史數據記錄或進行分析。”
wsn由分布在自由空間里的一組“自治的”無線傳感器組成,共同協作完成對特定周邊環境狀況,包括溫度、濕度、化學成分、壓力、聲音、位移、振動、污染顆粒等的監控。wsn中的一個節點一般由一個無線收發器、一個微控制器和一個電源組成。wsn技術貫穿物聯網的三個層面,是結合了計算、通信、傳感器三項技術的一門新興技術,具有較大范圍、低成本、高密度、靈活布設、實時采集、全天候工作的優勢,且對物聯網其他產業具有顯著帶動作用。
感知智慧城市
美國ibm公司曾提出來物聯網就是智慧地球。換句話說:物聯網就是智慧城市的母親,先有物聯網,后有智慧城市。現如今智慧城市已從發展進入規模推廣的階段,“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將有600至800個城市成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一個有機結合的大系統,涵蓋了更透切的感知、更全面的互連,更深入的智能。其中,物聯網是智慧城市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支撐著整個智慧城市系統。物聯網為智慧城市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在這其中物聯網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這種感知更加深入、智能。通過環境感知、水位感知、照明感知、城市管網感知、移動支付感知、個人健康感知、無線城市門戶感知、智能交通的交互感知等,智能城市才能實現市政、民生、產業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而物聯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實現智慧城市,許多基于物聯網的產業和應用都是服務于智慧城市的主流應用的。換句話說,智慧城市是物聯網的靶心。
感知安防
在中國,當一個產業被貼上了“新興產業”和“萬億元的產值”的標簽,那么不可避免的會被各行各業帶回家“蹂躪”一翻。當然,安防也不例外。
物聯網融入各個領域,必然給各行各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安防領域是非常適合物聯網落地實現的領域。從目前來看,整個安防行業充斥著“傳感器”的字眼,例如:監控主要是ccd傳感器技術的應用,報警主要是紅外傳感器技術的應用,物聯網仿佛就是為安防行業產業量身定做的。在物聯網世界中,所有感知設備相連,形成多觸角的感知網,這就需要我們的感知設備不僅僅能‘感覺’還要能‘辨別’和‘分析’,將辨別分析后的信息傳輸給后端運用中心以備決策。
在目前的安防系統中,門禁傳感器絕大多數功能單一,只能做到“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對非法入侵檢測的紅外線探測器,只要監測到紅外信號,無論是否確實為非法入侵,都會產生報警信號;視頻監控攝像機只具有攝像功能,更多的是“事后諸葛”一般的存在,雖然可以提高破案率,但是預防的特征不明顯,導致很多安防設備成了擺設且缺乏聯動。
物聯網技術就能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在物聯網中的每個傳感器都是一個智能化的節點,具有信息采集、數據處理和通信三方面的功能。它不僅可以使傳感器本身具有智能處理數據的功能,而且可以將各種安防子系統組織在一起,形成具有智能聯動的系統。如紅外探測器節點檢測到報警信號后,首先經過節點本身數據處理模塊對該信號進行判斷,以判斷其是否符合非法入侵的紅外信號特征,同時可經通信模塊與視頻監控節點聯動,由攝像機采樣報警部位的圖像,然后對其進行圖像分析,進一步確認是否滿足非法入侵圖像特征,最后決定是否產生報警。這樣就可以有效減少或防止誤報警的產生。
未來的安防系統會涉及到智能周界、防入侵系統、定位管理系統都會涉及到與本地視頻監控系統整合聯動,方便使用方多方面判斷問題,當有突發狀況發生可以調用本地相關攝像機來查看現場畫面。當今來看,物聯網應用使得安防系統更加智能化,更多的事件可以通過智能化安防系統及時預防,把事件控制在發生前,提高安防產品的使用價值。
物聯網亟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智能建筑的安防系統具有顯著的優勢,但由于其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所以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安全問題 :物聯網深深地扎根于互聯網,故和互聯網的安全問題一樣,永遠都會是一個被廣泛關注的話題。 一方面,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安防系統大多借助無線傳輸,這種暴露的信號很容易被竊取,也容易被干擾。而且在引入了互聯網的眾多優點的同時,也引入了互聯網中的安全隱患,如病毒攻擊等,可能使系統徹底癱瘓,或泄露建筑物內住戶的個人隱私。這將直接影響到系統的安全;另一方面,傳感網的建設要求rfid標簽預先被嵌入任何與人息息相關的物品中。可視人們在觀念上似乎還不是很能接受自己周圍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時刻都處于一種被監控的狀態,這直接導致嵌入標簽勢必會使個人的隱私權問題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確保標簽物的擁有者個人隱私不受侵犯便成為射頻識別技術以至物聯網推廣的關鍵問題。
·使用成本:物聯網產業是需要將物與物連接起來并且進行更好的控制管理。這一特點決定了其發展必將會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而催生出更多的應用。所以,在物聯網傳感技術推廣的初期,功能單一,價位高是很難避免的問題。因為,電子標簽貴,讀寫設備貴,所以,很難形成大規模的應用。 而沒有大規模的應用,成本高的問題就更難以解決。如何突破初期的用戶在成本方面的壁壘成了打開這一片市場的首要問題。所以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聯網的發展將受到限制。
·使用周期:首先是節點電池能量、計算能力和存儲容量有限等問題。物聯網中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會受到體積的限制,所以其存儲空間、通信帶寬都比較有限,而且節點需要持續供電,目前大多節點產品只能靠配備電池供電,因此,其使用周期受到嚴重制約。
上述問題都制約著物聯網技術在智能建筑安防系統中的應用,相信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較好地解決。
第二個春天的來臨
物聯網在安防行業領域的應用,使得安防領域與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等技術聯系越來越緊密。物聯網未來在安防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視頻監控為主的平安城市項目中,建設以城市視頻監控系統為主的平安城市項目是實現城市安全和穩定的基礎,它不僅可以滿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應急指揮等需求,在預防、發現、控制、打擊違法犯罪,提供破案線索,固定違法犯罪證據等方面發揮人防、物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還能兼顧災難事故預警、安全生產監控、環境監控等方面的需求,對于提升城市可視化管理水平和政府應急處置能力,維護城市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未來的安防,必將整合在物聯網的大平臺下,成為接入互聯網的“萬物”之一。物聯網與各種安防技術的集成、融合之后的應用前景將會更加廣闊。通過智慧傳感芯片,將信息進行及時感知,實時傳送,讓人與物能夠實時地智慧互動,為我們帶來一個安全和智慧的新安防時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