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了鞋企的救命稻草 珠三角鞋企以創新攪活市場
1月27日訊創新,要不沒法活!”
鞋企困局
中國鞋業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凡是關于珠三角產業升級相關的報道,都無一例外的要提及制鞋工業。倒閉、停產、轉產、遷移……一個個故事被媒體挖掘出來,樂此不疲地講述著。中國鞋企轉型之痛,命途之舛牽動著千萬人的心。
近來關于珠三角企業倒閉之爭甚是激烈。我們且不管到底珠三角倒閉遷出的企業多還是轉入的企業多,在我們身邊,確實看到很多鞋廠關閉或向內地、東南亞轉移的真實案例。
勞動力成本上漲、水電供應緊張、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外貿政策變動、新勞動法……這些都是真的。中國鞋企特別是珠三角的鞋企,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困難。
目前珠三角的廠房物業出租市場比較低靡,到處可見一棟棟空置的廠房。各大工業區相比往年熱鬧繁忙的景象,今年明顯冷清了許多。東莞和廣州白云區是珠三角鞋企比較集中的地方,記者在這里可以經常聽到廠房的業主說“這里以前是一家鞋廠,剛剛搬走不久。”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中國鞋企出路在何方?
奇怪的鞋廠
記者偶然接到一個電話,是一位鞋企老板打來的,向記者詢問有關租廠房和買地建廠的相關事宜。出于習慣性思維,記者以為這家鞋廠要向內地轉移。后來才知道,這家鞋廠是要擴產找更大的廠房,因為訂單太多,目前的廠房已經無法滿足生產需要。
在眾鞋企一片蕭瑟中聽到這樣的聲音,不禁讓記者眼前一亮。這家鞋廠或許能給中國鞋企一些啟示。
何金昌,廣州暢豐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打來電話的正是他。從資料上看,何金昌鞋業并不是一家大廠。員工不過千人,年產鞋200多萬雙,相比動轍萬八千員工的大型代工廠,何金昌鞋業算是個小企業了。就目前中國鞋企的現狀來看,抗風險能力最差,最容易倒閉或遷移的就是這樣千人左右的鞋企。
那為什么何金昌鞋業卻能不光活的很好,還有做不完的訂單而需要擴張呢?秘訣到底在哪里?
小創意大市場
原來何金昌鞋業生產的并不是普通的鞋,而是男士內增高鞋。這種鞋在外表看來與普通鞋并沒有什么區別,但里面加了一層內增高墊,可以讓人馬上增高5公分以上。
正是這個看似簡單的創意,讓何金昌鞋業走上了光明大道,也讓何金昌本人成為了中國的增高鞋王。
然而,這個創意并不簡單。何金昌說:“中國身高在一米七以下,年齡在18—50歲的男人大約有1億,這些人,全部都是內增高鞋的目標消費者,保守估計中國也有近千億的市場。而且內增高鞋的消費者忠誠度非常高,一旦穿上,一生都離不開了。”何金昌市場部的統計資料顯示:顧客回頭率達到95%以上。{page_break}
“前幾年各種藥物增高產品漫天飛舞,人們打開報紙電視幾乎都是增高藥廣告。那時候對我們確實有不小的沖擊,但現在看來,反而是幫了我們。因為藥物增高根本就是謊言,是謊言就終有破滅的時候,現在人們終于明白了藥物增高的騙局,開始明白只有物理增高最現實也最有效果。”何金昌說。
“可以說這個創意并不復雜,但你敢說它的市場小嗎?有人稱我為增高鞋王,那是高抬我了,我們現在也只是在行業做到了第一而已。我們一年的產量也只有200萬雙,目前全中國一年的總產量也不到300萬雙,連百分之一的市場都沒有開發出來。”
創業就是創新
“你當初怎么會想到要做男士內增高鞋?”記者好奇的問。
“因為我個子比較矮,我深刻知道男人對于身高的渴盼。我自己就穿著何金昌增高鞋,你們看。”何金昌撩起褲腿,憨厚的一笑。
15年前,何金昌來到深圳開始“創業”,經過兩年打拼,積累了百萬元的原始資金。
“我的創業過程就是一個創新的歷程。其實不光是我,我們這一代老板在那個時代基本都是這樣走過來的。遺憾的是很多人在創業的時候非常敢于嘗試,敢于創新,而一旦開辦起一個工廠一個企業的時候,卻變的非常保守,不敢創新了。”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后,何金昌重要決定要創辦一家企業,他要干一件大事,他想到了辦鞋廠。“那時候鞋廠林立,以我這樣沒有充足資金也沒有經驗的人進入制鞋業,一定沒有競爭優勢。所以我想如果要做,就一定不能跟別人做一樣的。”
于是何金昌想到了增高鞋,他還自己發明了專利技術,一做就是12年。12年,增高鞋市場從無到有,何金昌鞋業從小到大,歷經艱難險阻。
鞋企一定要創新
“如果當初我選擇了做普通鞋的代工,也許掙的錢會多一點,我企業現在的規模會大一點,但我今天也會面對其他鞋企一樣的問題。雖然我們的創新之路走的很艱難,但我們堅持了下來。今天證明,我們的創新,我們的堅持,是對的。”何金昌感嘆的說。
對于珠三角鞋企的困境,何金昌有他自己的看法。
何金昌親眼目睹了周圍幾家鞋廠的倒閉,也有朋友的鞋廠搬到了內地。他承認目前珠三角的市場環境對普通代工鞋廠來說很嚴峻,但他不認為這就是鞋企危機的根源。
“根源在于鞋企不懂得創新,不懂得管理。這些鞋廠能為國際名牌做代工,說明他們本身的生產制造工藝是不錯的,但他們太安于現狀,太保守,沒有危機感,不敢去創新。難道這些鞋企的老板不知道今天早晚會到來嗎?他們知道,但他們就是得過且過,跟等死差不多。”何金昌說。
他向記者講了兩個鞋廠的故事。一個是他附近剛剛倒閉的一個鞋廠,老板是他認識的一個朋友。表面上看起來,倒閉的原因是訂單減少、招工難、勞動力成本升高。“他公司管理亂糟糟,質量不過硬,訂單自然要少;對員工不關心,自然招工難;員工的工資要逐步上漲,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另一個鞋廠的老板是他的老鄉,去年搬到了內地,現在已經倒閉了。一是招不到人,不管是技術工人還是管理人才,統統招不到,后來從珠三角招了一批過去,沒多久又都跑了。二是信息不暢,脫離了大環境,根本沒有客戶。三是交通不便,任何原材料都要從珠三角運過去,成本也很高。“如果在珠三角都活不下去,到哪里又有活路?到內地更不好過!”
何金昌的話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天天叫喊著外部壓力大,為什么不想想自己做的怎么樣?外部環境瞬息萬變,有好有壞,才是商場。最重的是,我們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和方法。這種方法絕對不是怨天尤人,唉聲嘆氣。也許,珠三角鞋企以前的日子確實過的太舒服了,以至于他們忘記了危機。
問及珠三角鞋企的出路,何金昌說:“最好是做品牌。可是與長三角的鞋企相比,珠三角的鞋企已經錯過了那個機會。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珠三角這些代工廠還有小鞋廠要想生存,就必須要創新,要不沒法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