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業投資萎縮 “溫州模式”將走向何方
擁有8000億元閑置資本的溫州去年上半年投資增速卻排名浙江省倒數第二
“中國五金潔具之都”“中國汽摩配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鞋都”“中國皮都”……到2009年末,溫州共有36個國家級生產基地,是“溫州模式”的核心所在。然而隨著各地制造業的崛起、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溫州模式”是否還能維持其優勢?事實上,已經有人在擔心,溫州的制造業有陷入“空心化”的危險。
“愿意搞實業的人越來越少。”記者不止一次聽到很多溫州商人如此說起。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就向本報記者表示,這是“空心化”的一種前兆。“傳統制造業企業家對實業的信心不足,實體不穩,這是很值得擔心的。”周德文表示。
《溫州日報》曾撰文指出,過去十年,溫州的投資率一直徘徊在35%左右,遠遠低于浙江省的47%和全國的67%。2010年上半年,人們印象中“不差錢”的溫州,投資增速全省并列倒數第二,總量僅是杭州的25.7%、紹興的49%。
與此同時,周德文曾估計,溫州民間閑置資本已經達到8000億元左右。
溫州市“十二五”規劃綱要就坦言,“十一五”期間,該市產業升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科技支撐能力薄弱和人才短缺更加凸顯,民營經濟先發優勢不斷弱化。
“溫州模式”將走向何方?
制鞋業投資萎縮
制鞋業在溫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行業。溫州鞋業的產業鏈相對完善,配套產品涉及鞋材、鞋底、鞋線、鞋機、包裝、印刷等制造所需的所有領域,年產值在700億元左右的規模,占年度GDP的1/4到1/3之間,無疑是本地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不過溫州市政府的一份關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文件中就指出,近年來原材料成本、出口成本、土地成本都有較大程度上升,導致行業競爭加劇,利潤空間縮小,導致許多制鞋企業選擇退出或者外遷。
發展高峰時期,溫州曾有超過6000家的制鞋廠,目前的數量已降至2000余家。而溫州市經貿委此前對31個工業強鎮和開發區的15521家中小企業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停工、半停工和倒閉的企業占調查總數的8.1%,其中三分之一都是鞋企。換言之,有近420家鞋企停工、半停工或倒閉。
而溫州本地實力較強的一些鞋企則都選擇了外出建廠,奧康、康奈、百麗、東藝等有實力鞋企都已經在川、渝、皖甚至國外建造工業園區、生產基地。
“要么轉型,走中高端路線;要么轉移,把廠子遷到成本較低的地區。”溫州鞋革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曾表示。
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認為,雖然溫州制鞋企業數量大降,但很多單個企業的規模上升。企業生產線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也是產業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
盡管如此,統計數據顯示,溫州制鞋業的投資規模近年已出現大幅下降。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前三季度,溫州市鞋革行業共完成投資總額6.2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5.8%,行業投資意愿并沒有跟著生產復蘇而回升,反而呈現“一升一降”的不同走勢,行業投資額僅占全市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1.4%,大大低于產值比重。
離開制造業追求暴富
實際上,這種企業數量大幅度減少的現象不僅發生在制鞋業。溫州煙具行業協會會長、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發靜透露,曾占據全國產量90%以上的溫州金屬打火機,鼎盛時有1000多家企業,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另一個溫州具有明顯優勢的產業,緊固件制造,近幾年也已消失了上千家企業。
資料顯示,溫州工商部門曾經公布,僅2010年一年,溫州市就有2000多家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其中半數為制造業及關聯企業。
“實業不好做,利潤太薄,所以大家都覺得還不如搞投機。”一位做檢測機制造的溫州商人告訴本報記者。
的確,雖然溫州傳統制造業曾經創下過許多銷量奇跡,但企業大多靠低成本優勢和薄利多銷,許多行業的利潤僅在3%到5%之間。再加上近年外貿形勢的不確定性,以及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影響,許多溫州制造企業的老板們都感嘆“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在制造業景氣度不高的同時,樓市、股市卻成為不少人“一夜暴富”的競技場。
實際上,目前在溫州,具有一定實力的制造業企業幾乎都涉足房地產,制造業企業“混搭”房地產企業已成為新的“溫州模式”。
一組數據能夠很好地證實這個現象:2009年浙江省百強民營企業排行榜中,有60余家其他行業的民企涉足房地產開發領域,制造業銷售額度僅占總量的60%,同比下降24%。而當年全省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增長25.6%,民間投資只增長13.7%,其中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制造業投資僅增長7.4%。
河海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奇洪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提出,浙江資本追求暴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在產業創新中的投入,當地經濟發展動力出現衰竭跡象。
人才短板阻礙產業升級
種種跡象表明,傳統的溫州制造業即將碰到天花板。如果不升級轉型,溫州的制造業就會衰弱。但又該如何轉型?
“我們也想轉型升級,把產品價格賣得更高,但是對新市場沒有經驗,沒有懂的人才,甚至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投進去,怎么可能說轉就轉?”一位在溫州做箱包制造的商人告訴本報記者。這位箱包商人曾經也嘗試過做自主品牌來提高產品附加值,但并未成功。
溫州市政府一份關于產業轉型升級建議的文件中就指出,整體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原材料制約、土地空間嚴重不足、人才缺乏等問題都是制約溫州企業轉型升級的瓶頸。
“缺少高端制造業與新興戰略產業,仍然是溫州的發展短板。”即使是認為“空心化”說法太過嚴重的溫州市市長趙一德也曾如此坦言。
比如溫州的泵閥產業,新產品率不到10%,還遠低于全省裝備制造業18%的平均水平。相當多的企業選擇遷出溫州,在外投資規模遠遠超過本地企業規模。
制造業大量外遷顯然已不可阻擋,但溫州方面希望這些企業把總部留在當地。王振滔的想法也是把設計等功能放在溫州。
但發展總部經濟,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溫州市委組織部人才辦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溫州人才總量為84.33萬人,每萬人擁有的人才數為1044人,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82.08%;溫州90%的民企,每萬名勞動者中研發人員僅40.7名,科技人才總量明顯不足。溫州當地媒體就感嘆,“溫州的人才隊伍與經濟總量很不相稱,人才擁有量與寧波、紹興、嘉興遠不能相比。”
人才不足,一是因為本地高等教育不夠發達,二是由于留不住人。為了增加吸引力,溫州也推行了人才住房、子女就學、戶籍遷移等激勵措施。目前該市有人才培育和開發的“八大載體”。
除了引進人才,溫州還實施在外溫商“回歸工程”,推動海內外溫州人企業的引進,資本、技術、人才、資源、項目回流,“鼓勵在外溫州籍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為溫州新一輪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