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鞋業升級可贏天下
與福建晉江、廣東東莞一樣,臺州溫嶺也是中國運動鞋)出口基地”等稱號。今年年初又被認定為“浙江省運動鞋商標品牌基地”。
“‘騰籠’能換上更好‘鳥’固然很好,但畢竟‘大鳥’有限。我們主要立足現在優質企業指導產業調整,做好升級文章,提升產業調整升級軟著陸。”4月下旬的一天,溫嶺城北街道辦事處分管工業副主任李晨耀對《市場導報》記者道出了這席話。
自我反省:誰早轉型,誰有主動權
今年3月來,臺州博洋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建華愈發忙碌了。在他辦公室一塊黑板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近期接待日程表。正在或即將登門造訪的客人,大多是來自歐美的客商。他們不遠萬里前來,是希望洽談未來一年的合作。
這一客商云集的景象,放在兩年前,蔡建華自己都難以想象。
如今,情況變了。在家門口每次洽談,蔡建華和他的團隊都能結合客商需求,迅速從周邊供應商處找到合適材料,并通過自己設計中心在第一時間內開發出新樣品給對方驗收。
現在看來,這種立足自主研發、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研發和生產模式,是博洋鞋業的法寶,也是其兩年多來升級的基礎動力。
博洋鞋業只是溫嶺城北街道推進鞋業產業轉型升級戰略中眾多實踐者的一個例子。早在一年多以前,城北街道便在“雙轉型”戰略的指導下,因勢利導,提出以發展制鞋產業為重點,推進傳統產業走向規?;?、品牌化和精細化。 2009年,城北街道政府委托中科院、中大院校以及鞋業專家深入當地,就如何推動鞋業升級展開專題研究,形成的《推進城北街道經濟社會雙轉型研究》的成果,是溫嶺市第一個研究產業升級專題報告,為城北街道乃至溫嶺市推進鞋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最早的理論指導。
去年5月,城北街道迅速從全鎮企業中選取102家民營企業作為試點,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面對傳統產業,保持了清醒頭腦,堅信誰早謀劃,誰早出手,誰早轉型,誰就主動。
未雨綢繆的理念與行動,讓城北街道鞋業有了一份堅定的自信。
尋機破繭:推動轉型,逆勢升級
2008年10月,是臺州飛鷹鞋業有限公司成立15周年慶典。
因為金融危機,廠慶變成了一次鼓舞士氣、凝聚人心的動員大會。不久,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深入,沒有訂單的飛鷹鞋業不得不轉入停工、停產的“冬眠期”,工人也帶著20多天的長假返鄉過年。
城北街道政府冷靜地意識到,金融危機爆發后,企業洗牌速度加快,對企業形成的倒逼效應,可謂推動轉型升級千載難逢的機遇。“因勢利導,化危為機”,這是城北街道的決心,也是城北街道鞋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沖鋒號角。
號角聲中,飛鷹鞋業的管理層很快形成共識:對內,在設備與技術更新、流程改造和降低庫存等方面加大投資,提升企業自身產能和產效;對外,利用自主研發和應用,走出去與品牌商、供應商一起重新找回市場。
很快,飛鷹鞋業的生產線進行了自動化更新,車間里電腦針車替代了直接勞動力。一臺電腦針車可節省12個勞動力,工時則從原來30秒縮減為3至5秒。此后兩年,飛鷹鞋業在生產線自動化更新上的投入超過千萬元,不但沒有萎縮,反而增資500多萬美元。
臺州新足鞋業有限公司通過升級設備、技術更新并加強研發與大品牌合作,業績飄紅。今年,新足鞋業又投入了100萬元用于自動化生產線更新,目前該廠已擁有數條專業的自動化生產線。飛鷹鞋業在后灣工業區15畝地,投資達3000多萬建成新廠房。博洋鞋業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設計中心,開發設計人員達150多人,不到兩年,產值便超過公司生產總值10%……
企業主動轉型升級,政府在外部不斷給予引導和助推。2009年來,城北街道成立鞋業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推動鞋業升級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選定轉型升級試點企業和重點扶持企業,并根據不同時期的產業特點,適時推出“退、轉、引、育”等特色舉措,幫助企業轉型升級。
城北街道財政每年投入資金用于鞋業宣傳推廣,幫助企業通過政策獲取資金支持。今年4月13日,城北街道還出臺了《關于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對企業在做強做大、推進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品牌建設、強化企業管理、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成效給予豐厚的資金獎勵。
城北街道還通過“擴籠壯鳥”、“固籠育鳥”和“開籠放鳥”等一系列“籠鳥”戰略,使鞋業產業布局實現大升級。鞋業的商標品牌戰略,也使企業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成長。{page_break}
發展模式:寧要“金鳳凰”,不要“百病鳥”
在典型勞動密集型的背景下,陣痛被放大。
曾經,飛鷹鞋業不得不以零毛利、甚至負毛利研發設計和生產,目的就是配合品牌商促銷、降價等刺激消費舉措,用價格優惠和產品更新重新贏回市場。
然而,無論是陣痛之時還是陣痛過后,城北街道一如既往地堅持推進鞋業轉型升級,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實現了新轉機,鞋業產業轉型升級駛入高速路。
數據和事實證實了這一變化。 去年,城北街道工業企業總產值有51億元,其中制鞋業產值達近40億元,同比增長19%,出口總額從60%提升至75%。
兩年間,城北街道各類制鞋企業有1021家,其中運動鞋生產企業達690家,規模以上企業102家,年銷售額達33億元,占有32%的市場份額。投資5000萬元以上企業增加至11家,投資3000萬元以上達到20家。
兩年來,有150多家中小企業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擁有注冊商標436件。制鞋企業名牌名標數量激增連續3年位列全市第一,名牌名標已是繁星滿天。
兩年來,城北街道鞋企研發實力迅速提升,具有研發環節企業有50家,還有30家鞋企建立了自由技術研發中心、實驗室和品質監控系統等。
與數據不斷刷新相同步,城北街道著力打造制鞋產業集群,也開始從物理上的量變轉向化學上的質變,鞋業聚集效應更為明顯,鞋業結構更趨優化,鞋業特色更加鮮明??偛炕亍⒀邪l機構等平臺建設,更是讓鞋業集群化升級爆發出勃勃生機……
溫嶺城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晨耀對推動制鞋產業轉型升級表現出極大的決心和信心,他說:“我們轉型升級工作雖然開了好頭,起好了步,但產業轉型升級是漫長的過程。我們必須矢志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
記者手記:腳踏實地溫嶺鞋業成功秘訣
制鞋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已難入許多地方政府的“法眼”。面對這樣的情況,溫嶺城北街道并沒有妄自菲薄,而是立足于已有的產業鏈基礎,積極作為,主動出擊,上門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問診把脈,對癥下藥,專門為一個產業制訂政策,有針對性地制定鞋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城北街道還成立了鞋業轉型升級的聯席會議,提供一站式服務,為企業解決后顧之憂。
表面看來,城北街道的轉型升級都是對現有產業“修修補補”,似乎不夠顯眼,但實際上,其做法有其智慧和內在邏輯。
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方式的轉變成為各地的重點工作。地方政府希望通過大項目的引進、新產業的培育,帶動產業的轉型升級,這種思路本來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只盯前沿科技、朝陽產業,總想著要引進幾個世界500強企業、培育幾個新興產業,對現有產業見死不救、不屑一顧,就不免偏頗了。
新產業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城北街道的實踐告訴我們:立足于現有的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因“產”制宜,因“企”制宜,照樣能推動產業升級轉型,還可以避免產業空心化。
轉型升級既要“趕時髦”,也要腳踏實地。既要抬頭看天,也要低頭看路。既要注重整體轉型,又要有側重點。要遵循產業的演進規律,因“地”制宜、因“產”制宜、因“企”制宜,不要簡單地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產業升級的“淘汰品”。應該充分分析現有產業基礎,有針對性地幫扶企業走出困境。不要輕易放棄現有產業,不要過分好高騖遠,以免到頭來想升的沒升上去,想要的沒引進來,得不償失。
抬頭的一片天,是男兒的一片天。腳下那一塊地,又何嘗不是男兒的一塊地?把現有的產業基礎夯實,把結構調整好,亦不失英雄本色。這就是城北街道產業轉型升級給我們的啟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