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牌訂單為何頻頻“出逃”?
知名“快時尚”品牌H&M近日發布的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其近十年來首次面臨連續3個月利潤下降。業內人士將原因歸結于“中國制造”的成本在近期大幅上漲。無獨有偶,從去年開始,越南也取代中國成為了耐克全球最大的鞋類生產商。與之相對應的是,記者走訪京城多家商場調查發現,眾多在售的知名品牌商品都并非“中國制造”。以往因價廉備受青睞的“中國制造”,正面臨著越南等國家更廉價制造的挑戰。
“非國產”走俏京城商場
ZARA、優衣庫等國際知名“快時尚”品牌擁躉吳小姐發現,這些品牌剛進入國內市場時,大多數商品都是“中國制造”。但近期孫小姐卻發現,這些品牌的不少商品都已經變成了“東南亞制造”。
為了調查吳小姐反映的情況,記者走訪了西單、王府井等地區的多家主流商場。記者發現,不少國外知名服裝、鞋類商品吊牌上的“中國制造”已經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家制造。享譽世界的“中國制造”似乎開始不那么吃香了。
在西單大悅城的ZARA店內記者看到,由于正處于全年最大的促銷期中,賣場內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服裝和配飾。記者隨機查看了幾個貨架上的貨品吊牌發現,不少品牌都并非“國產”。
在一樓賣場的某品牌女士短褲貨架上共有8款短褲,除了1款沒有吊牌外,其余6款都是國外生產,“外產”比例在一半以上。記者查看其他貨架也發現,產地情況與第一個貨架大同小異。即便是“國產率”相對較高的女士長裙,也有幾款商品產自國外。
正在店內購物的幾位顧客表示,在購買過程中并不會太注意商品的產地,而是更加關注商品的面料、做工、款式和性價比。
似乎是意識到了“中國制造”商品過多,給企業造成的成本壓力,另一家“快時尚”大牌H&M也加大了商品“外產”比例。
記者在西單大悅城H&M門店隨機選擇兩個男裝和一個女裝貨架進行了分別統計。第一個男裝貨架的“外產率”達到100%;第二個男裝貨架的“外產率”也超過一半。同時,二樓賣場一個女裝貨架內的三款服裝均為印度生產。
據店內工作人員介紹,目前H&M店內的不少商品都是進口的,以印度、柬埔寨和越南等國家生產的居多。盡管國產的商品也有一些,但是相比從前已經大幅減少。
在哈瓦那等不少品牌專柜的商品都以國外生產為主。
記者隨后來到分鐘寺的優衣庫專賣店看到,由越南和柬埔寨生產的商品已經開始大范圍擠占“中國制造”的位置。在一個女褲貨架和兩個男褲貨架內,商品“外產率”分別達到75%、100%和75%。
優衣庫店內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不少商品是由國外進口而來。其生產地包括柬埔寨和孟加拉國。盡管生產地不是國產,一些消費者似乎并不在意:“平時也不太注意商品產地,只要產品質量一樣就行。”
不僅是“快時尚”品牌悄然變更了生產陣地,知名運動品牌也“不甘人后”。
記者在王府井地區一家阿迪達斯專賣店看到,“三葉草”系列的部分商品都是在國外生產。“STELLA”系列的所有鞋、服裝也均為“外產”。
該店導購表示,“STELLA”系列走高端路線、價格較高,“外產”可能和定位有關。他還稱,多數消費者在購買時并不太注重商品產地,但也有少部分顧客會因為非國產而購買。
對于世界第一大運動品牌耐克而言,其所有商品均為外包生產,頻繁轉移產地已經不是秘密。不久前,耐克鞋最大生產地的“帽子”已經從中國轉移到了越南頭頂。
據記者了解,耐克的工廠最初設在日本,之后轉移到韓國等地。此后,菲律賓、泰國和馬來西亞也一度成為耐克鞋的生產地。不過,耐克最終還是將最大的生產訂單交給了中國。據悉,耐克1981年開始在中國生產運動鞋。在之后的30年中,中國成為了耐克運動鞋的最大生產國,直到去年,越南生產了耐克37%的運動鞋,份額躍居世界第一,結束了中國多年生產老大的位置。
用工成本上漲惹的“禍”
來自知名機構歐睿國際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從2005年至去年,中國制造業的工薪成本上漲了89%。
其實,知名品牌紛紛將原本放在中國市場的訂單轉移至國外生產,是為了規避中國近年來大幅上漲的用工成本,從而將生產成本控制在其認為合理的范圍內。
以耐克為例,其運動鞋全部為外包生產。由于運動鞋對用工成本是比較敏感的,耐克需要把用工成本控制在24%以內,才能有價格競爭力。正是在這一成本控制原則的驅使下,耐克的生產基地在過去的30多年里一直在順應各地成本變化,不斷進行遷移。
無獨有偶,H&M剛剛公布的上半年業績報告宣布, 其近十年來首次連續3個月利潤下降。H&M稱,今年二季度,H&M的凈利潤下降18%,超出了此前分析師預測的16%。該分析師還指出,今年三季度,H&M很可能仍將虧損一成。
與耐克等品牌選擇越南取代中國,成為其全球最大鞋類生產國相對應的是,據倫敦興業銀行(601166,股吧)的一位分析師介紹,中國工人每年的薪酬增長幅度在一成左右。東莞一家大型生產企業的老總也表示,用工成本上升是國外訂單“出逃”的重要原因。在持續的用工荒下,一般制造企業今年仍有10%-15%的提薪。即便這樣,不少工人的心態還是不穩定,想離開就離開,增加了企業生產的不確定性。
與中國工人的薪資相比,在越南等地生產則顯得“物美價廉”。越南近年來正以各種免稅、廉價土地、勞動力等優惠條件吸引鞋、服裝以及計算機芯片制造商。越南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僅為50-60美元,只有中國珠三角地區制造企業工人的一半左右甚至更低。
不過,經濟學家指出,廉價勞動力并不是訂單外流的惟一因素。包括用工價格、土地租金、當地政策等因素,共同催生了勞動密集型企業將生產場所易地。
昨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突破6.45,再創歷史新高。除了用工成本大幅上漲外,人民幣近一段時間以來大幅升值也是促使國外知名品牌訂單外流的一大原因。
東莞市政府曾做過一項調研,人民幣每升值一個百分點,東莞地區靠加工貿易生存的企業利潤就會下降0.6個百分點。人民幣最近一年升值的幅度很大,已經將一部分低端制造企業的利潤全部吞噬。
一位商業專家表示,其實不少來自珠三角等地區的生產企業曾希望將生產基地遷至用工成本相對較低的重慶等西部地區,以將訂單留在國內。不過,由于人民幣兌美元持續升值,這意味著人民幣兌越南盾等貨幣也同樣升值。在綜合了運輸等各種成本后,這些企業還是覺得在越南等地生產商品的利潤更高。{page_break}
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在業內人士看來,就現階段而言,盡管國外訂單流失會讓國內制造業“重鎮”珠三角等地區的生產企業感到生存壓力,甚至面臨倒閉潮,而且還會給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造成負面效應,但從長遠看,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迫在眉睫。
事實上,在不少學者看來,以勞動者的低薪和低廉環境成本為代價,換來的代工貿易、GDP繁榮,并不代表中國真正迎來了經濟繁榮。相反,這只是一種“貧困化增長”,“血汗工廠”的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也認為,目前國內市場流行的不少產品都承載著西方世界的生活風尚和價值。國內制造商只是給這些品牌做代工、貼牌,各個制造業大國在制造環節拼得“頭破血流”的同時,品牌、設計和流通等高附加值的環節卻仍舊掌握在這些歐美品牌商手中。
事實的確如此。以耐克為例,其被業內所稱道的“輕資產運營”的模式,是將商品制造和零售分銷業務外包出去。品牌只集中于產品設計開發和市場推廣等業務。這種“輕資產運營”的模式大大降低了公司資本投入,特別是生產環節購置設備、聘用工人生產等大量固定資產投入,從而提高了資本回報率。
不過,這種“輕資產運營”的模式僅僅是對品牌商有利,中國代工企業的生產利潤并不高。
據記者了解,在美國,一雙零售價為100美元的耐克鞋的材料費約16美元,中國工廠的出廠價約25美元,其中包括約3美元的用工成本、約4美元的管理費和2美元左右的工廠利潤。即便是生產企業再苛刻,其每雙鞋獲得的利潤也不可能超過9美元,不到商品零售價的10%。
但當這雙出廠價約25美元的耐克鞋出口美國時,這雙鞋的批發價會超過50美元。經過層層的流通渠道后,這雙鞋的零售價將超過100美元。不用花費任何生產成本的品牌商,卻賺到了利潤的大頭,而承載商品生產的中國工廠卻成了“血汗工廠”。 事實上,這已經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在中國投產的普遍模式。
除此之外,在代工貿易中,中國生產企業的環境成本付出更加難以度量。由于工廠在制造產品過程中會產生和排放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即“工業三廢”,這些因生產引發的污染物,被購買商品的進口國轉移到了生產商品的出口國,成為了國內代工貿易背后一種不可忽視的隱形成本。
商業咨詢師劉暉認為,目前中國的整體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只有大力發展自主品牌,才能讓中國企業占據生產流通領域收益率最高的環節。
不少國內企業似乎也看到了這一點。北京本土知名男裝品牌順美的總經理薛寶金表示,從今年開始,順美將把內銷的比例增加到七成以上。曾為DKNY等國際大牌代工的順美的轉型,也是國內服裝品牌在國外訂單驟減的情況下,紛紛改變經營模式的一個縮影。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透露,目前,中國服裝行業內超過八成的外銷企業都已經開始“出口轉內銷”。
不僅服裝企業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多數現在已經知名的中國體育品牌在20年前,還只是耐克等“輕資產運營”模式的重要代工伙伴,目前也在著手內銷。一項數據曾顯示,在福建省晉江市,曾有近3000家鞋類生產企業,員工超過30萬人,年產量6.5億雙。
但目前,來自該地區的安踏、361°、喜得龍、德爾惠、喬丹和匹克等品牌,依靠初期對耐克等品牌的模仿,已經在國內市場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并發展成為國內體育用品市場的重要力量。
2009年中國地區體育品牌銷量排行榜顯示,耐克位居第一,中國本土阿迪達斯位列第二。同樣是國內品牌的安踏,則屈居阿迪達斯之后,位列國內銷量第四位。
在商業專家看來,對于國內生產企業而言,盡管代工的利潤相對較低,但只是介入上游,運營模式簡單。生產企業發展自有品牌進入內銷渠道,則意味著生產商品只是第一步,企業不僅要投入巨資進行產品研發和品牌宣傳,還要應付頗為復雜的國內零售賣場。盡管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但卻是對企業適應能力的考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