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運動品牌積極擴張實現規模效益的雙豐收
今年以來,關于運動品牌關店的消息不絕于耳,先是國美體育關閉旗下實體店、宣告其5年百店計劃“泡湯”,接著是耐克的上海南京西路旗艦店因為不堪租金上漲而關閉,本土的安踏、特步、匹克等企業也相繼傳出了將關閉一部分虧損店面的消息。
經歷了通過瘋狂開店實現規模效益的“野蠻生長”時代,國內運動服裝品牌已經遭遇瓶頸,在渠道競爭加劇、成本上漲的形勢下,瘋狂擴張已幾無可能,提高單店的盈利能力正在成為企業的當務之急。
“盡管大規模的關店還沒有出現,但門店增長速度放緩已是事實。”業內觀察人士稱。這在國內各大體育品牌企業發布的2011年年報已有所體現。年報顯示,李寧、安踏、匹克去年門店新增數目分別為340家、229家和582家,遠低于前幾年各品牌每年增開近千家門店的數量。中國動向更是“第一次”全年店鋪數呈現負增長態勢,降幅為16.8%。
除了放緩開店步伐外,關閉一部分盈利能力不強的專賣店,也成為體育品牌渠道整合的關鍵。李寧的“關店風波”從2010年開始,當時就有分析稱李寧將關閉500—600家效率不高的門店;安踏2011年全年新增門店數229家,但截至2011年6月30日,安踏門店數目就增加了295家。由此可見,除去下半年安踏集團的新增門店,去年全年安踏的中國門店關店數近百家。匹克方面也表示今年將繼續實行“開大店,關小店,進一步提升零售網點的平均銷售面積”的策略。
同樣的關店現象還發生在“后奧運”的2009年。當時包括彪馬、百麗、達芙妮等在內的幾大品牌商或代理商都不約而同地進行了一輪以 “關店”為主題的 “洗牌”。
“對于運動品牌來說,一般單店數量增加至6000家時就將遭遇‘瓶頸’。”業內人士侯立東告訴記者,6000家店在行業內已經成為一道“門檻”,在這之前,運動品牌可以通過快速開新店來支撐業績增長,然而,超出這個范圍之后,開店的速度就會明顯放緩,新店對業績的拉動作用也明顯降低。
如果以門店數量達到6000家為一個“門檻”,那么,對于本土的運動品牌來說,“瓶頸期”已經宣告來臨,各大運動品牌在國內的門店數量均已超過這一水平。
“如果開拓渠道已經不能再為品牌帶來收入增長和較高的利潤率,那么提升單店的銷售就成為品牌保持增長的最好方式。”安踏(中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公關部經理袁偉稱。
“同樣一個專賣店,是否精耕細作的進行經營,體現在銷售額上可以相差數倍。”弗侖斯潘戶外營銷總監王泉城告訴記者,以自己的品牌為例,50—80平方米的專賣店,較好的網店單月營業額在30萬元左右,普通的在10萬元左右。西安的一個單店,去年“五一”做活動,10天的銷量達到200萬元,“可見,單店效益的提升空間非常大。”
“現在體育品牌都很重視一個數字,即平方米績效,績效越高,意味著周轉率越高,單店的銷售效率也越高。”業內人士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