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用品行業路在何方,體博會反思調整期或將來臨
從正大門走進本屆體博會體育用品服飾專館E1館,赫然醒目地發現,李寧、安踏、特步、三六一度這四個品牌的特裝館分列兩旁。精美的場館裝飾、琳瑯滿目的各種展品,讓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觀者拍手叫好。
然而,這片繁華的背后,卻有著不小隱憂。在本屆體博會上首次公開發布的《中國體育用品行業2010-2011發展報告》指出,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體育用品行業開始進入行業調整期,從各大運動品牌企業上市公司2011年年報的業績情況來看,受高庫存、成本上升、凈利潤下降等的影響,行業增速逐步放緩。
體育用品行業未來路在何方?不少業內人士陷入了思考。
據了解,自今年上半年訂貨會開始,內地體育用品行業競爭激烈,對不少公司盈利造成壓力,眾多企業為了減低零售渠道潛在庫存風險而進行打折,減少尚未付運的訂單。
訂貨數據的下滑,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體育用品行業的發展現狀:經過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后,體育用品行業迎來了全面調整。
這一現象其實從去年各大體育用品品牌公布的年報中就可見端倪。雖然,包括安踏、三六一度、匹克、特步等在內的幾大體育用品品牌公布的銷售額同比依然有所增長,但增長的幅度已經由前面幾年的年均20%甚至30%下降到了20%以內。曾經穩坐國內體育用品行業頭把交椅的李寧銷售業績更是同比下滑。
與營收增長幅度降低相對應的是各品牌開店步伐的放緩。
曾有業內人士把中國本土體育品牌前幾年的成長稱為“野蠻生長”,在這段時間里,門店數量的增加幾乎成了眾多廠商增加銷售額或者利潤的“法寶”。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不少業內人士開始發現,幾大巨頭在使用這一“法寶”時更為慎重了。
匹克年報顯示,2011年匹克零售網點數目由2010年年底的7224家增至去年年底的7806家,凈增長582家。分析人士注意到,2010年上半年匹克的門店數凈增量就超過590家,這意味著2011年下半年匹克的門店數量就開始縮減。而此前,匹克曾披露,2012年門店數量將縮減為7000家左右。
安踏、特步、三六一度同樣在2011年下半年開始就下調了開店速度。這種情況也與2010年時幾大品牌都高調宣稱進軍“萬店時代”形成了鮮明對比。
“店租成本越來越高,與之相比的則是單店銷售業績的下滑。在這種情況下,幾大品牌在開店時考慮得會更加謹慎和全面了。現在他們會更加注重單店效益。”某業內人士用這樣一句話道出了這一改變的背后根源。
訂單數量下滑,開店速度放緩,在這兩座大山之外,壓在體育用品行業頭上的還有一座大山:庫存。
曾有業內人士戲言,即使現在中國所有的服裝企業都停產,光是倉庫里的積壓貨起碼能供國內的服裝銷售企業賣上3年。鞋服行業庫存積壓問題的嚴重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由于過去幾年行業的高速發展,企業普遍對市場預期過于樂觀,全行業投資過剩,產品供大于求”關鍵知道體育咨詢公司創始人張慶如是說。誠然,產品同質化、品牌附加值低等問題一直讓本土企業飽受詬病。然而,一直以來,憑借著成本優勢、渠道優勢,本土企業也能夠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張慶看來,如今行業中出現的所有問題,不冷靜的“投資過剩”是最直接的導火索。“體育行業是期貨制,企業對未來市場的判斷至關重要,如果調高預期,增大產量,進行渠道擴張之后,最終因為各種因素,銷售無法跟上,隨之而來的就是衰退和調整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