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鼓勵鞋企使用“外腦”聯合創新模式
“引導民營資本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的科技創新領域,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創新十條提出要重點支持產業提升、科技創新等。而科技創新正是安踏不斷成長的動力源。斥資3000萬元建立運動科學實驗室,每年的研發費用不低于年收入3%,在產品研發上的不斷投入,最終使得CBA運動員對安踏產品的滿意度從不到70%,提升到目前的97%。
“通過科技創新,向產業鏈高端邁進,傳統產業同樣可以做成高新技術產業。”宏遠集團副總經理陳蒼松十分認可“安踏經驗”中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紡織服裝業要由大做強,就必須通過不斷的自主創新、技術改造,來提高產品品質,塑造品牌,用科技來提升品牌的附加值。”陳蒼松稱,接下來企業將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的力量,一方面穩步擴大生產,積極投產15000噸新溶劑法再生竹纖維生產項目,同時進一步延伸產業鏈,試水更高端的“碳纖維”項目。
“企業都要制定向產業鏈高端發展的行動計劃。”泉州奔達染織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華陽認為,安踏成功的經驗在于占據了產業鏈發展的高端,擁有了行業話語權。
20年前,人們或許只知道“阿迪達斯”、“耐克”;20年后,安踏集團卻將專賣店開到全國各個角落。或許安踏集團的成功是無可比擬的,但是經驗卻是可以復制的。
“在銷售高增長時主動轉型、以高端贊助倒逼技術創新、建立完善科研體系、核心技術領域打造獨門王牌、幫助供應鏈小微企業提升技術……”4月25日,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學習推廣“安踏經驗”的實施意見》,將“安踏經驗”歸結為五方面,并制定了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創新十條”。
如今,學習安踏經驗、用好“創新十條”,正成為泉州民企加快“二次創業”,向“泉州創造”轉變的利器。
借用“外腦”聯合創新
“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項目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訓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合作……”創新十條提出要突破研發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瓶頸。實際上,安踏就與多家研發機構和院校有長期合作,源源不斷的“外腦”,為安踏的研發提供著強大的技術支撐。
越來越多的泉州企業也看到了借用“外腦”的優勢所在。泉州LED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黃水橋在聽取了安踏經驗后,堅定了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想法。“科技研發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且耗費時間,與之相應的是,科研院所擁有大量成果,在此背景下,產學研對接可以成為泉企實現科技創新的一條捷徑。”黃水橋稱。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作用正在不斷顯現。去年,泉州LED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與北大、廈大、福大等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聯系,并依靠聯盟的力量成功研發了3DLED顯示屏,利潤比普通產品增加了一倍以上。同樣,借力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泉州億日光電成功研發出可量產的共晶工藝技術,一舉攻克困擾整個行業的大功率LED照明散熱難題。
“重視鼓勵企業的微創新,引導企業健全完善內部創新激勵制度,激發企業員工發明創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新十條中鼓勵的“微創新”也在安踏經驗中有所體現。為了讓員工積累各類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安踏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操作工培養晉升機制,并通過“評選草根英雄”等形式,不斷激勵一線員工提升技能和熱衷創造的積極性。
恒安集團同樣重視來自一線員工的“微創新”。“我們成立了推動持續改善委員會,每年從基層提交上來的改善方案就有六七千個,每個經改善的方案還能實現無限的改良復制,這其中節省的物力、人力、財力是不可限量的。”
格林集團董事長趙建河也十分鼓勵企業生產一線的微創新活動,“公司每年都收到員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議100多條,增加產能500多萬元,節約成本70多萬元。”比如員工建議關停2噸的原油鍋爐,改用電能蒸氣發生器,年節約成本30多萬元;調換有節電功能的變頻縫紉機400部,提高了生產效率又降低能耗,每萬元產值能耗降低了40多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