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品牌野蠻生長后患多
在經濟低迷之際,又一個被拖入泥潭的是我國體育品牌行業。近日,李寧公司發出全年預虧的預警時,該公司執行副主席金珍君對外表示,為了節省成本,李寧已于上半年關閉門店1200間。業內人士表示,體育品牌欲要走出“寒冬”,需要定位明確,清晰品牌定位,展現品牌獨特之處,增強其差異化競爭力。
經營陷入困境
7月4日,國內體育品牌李寧集團在西班牙的授權商因市場環境惡化和自身經營不善,宣布破產;8月22日,李寧公司發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其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減少9.5%至少、38.8億元,凈利潤大降85%僅為0.44億元;9月12日,李寧公司旗下位于香港尖沙咀分店關閉。與此同時,李寧公司發出全年預虧的預警時,該公司執行副主席金珍君對外表示,為了節省成本,李寧已于上半年關閉門店1200間。
不止李寧一家訂單減少,利潤嚴重虧損,國內幾大運動品牌企業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安踏的半年報也顯示,由于高庫存居高不下以及產品大幅度打折,利潤遭受到嚴重影響。據財報顯示,特步庫存6.71億元,361度庫存4.51億元。
據媒體引述獨立評論人馬崗的話說,在四川地區,最為明顯的當屬中國動向旗下的門店。他表示尚無法獲得官方數據,但據他了解的情況,中國動向在該地區應該有部分門店會暫停營業。很多地方以前還能看到他們的門店,現在沒有了。
壞消息接連不斷,森馬、匹克等服裝品牌半年報顯示,今年以來,隨著庫存大幅度增加,發展的首要難題是調整門店。另據媒體報道稱,李寧關閉門店,而安踏則在二級和更次級商圈增開門店,但兩種方法都收效不明顯。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首先是庫存高企的情況影響到了今年各大品牌的銷售收入及經營溢利;其次,租金和人工成本的提高,極大擠壓了公司的利潤空間;最后,體育品牌競爭激烈,各體育品牌紛紛打折促銷,但受市場需求量限制,銷量無法大幅提升,這導致了總體利潤不升反降。體育品牌應該積極采取措施,面對目前的困境。
盲目擴張的隱患
近幾年,我國體育品牌產品因同質化嚴重、盲目擴張以及經濟疲軟等因素造成了購買力下降。致使出現不同品牌庫存問題的凸顯。
朱慶驊告訴記者,從國內排在前十位的體育品牌年營業額基本在二三十億元左右的經營情況分析,國內體育品牌的庫存消化大概需要半年至一年。庫存情況一旦有所改善,體育品牌將迎來新的發展局面。
據東興證券的一份數據顯示,2007年—2009年集中上市的國產體育品牌企業,新增門店數合計高達近2萬家,2009年末端數量較2006年末增長了2倍。
事實上,在2010年,我國體育用品企業門店擴張如脫了韁的野馬般“狂奔”。一項數據顯示,排在前三四的位企業,幾乎同時突破了7000家關口。由此看來,“搶占地盤”速度之快,加劇了渠道內部沖突,為高庫存帶來了隱患。
那么,企業如何自我救贖?朱慶驊建議要定位明確,清晰品牌定位,能展現品牌的獨特之處,增強其差異化競爭力,有助于消費者對產品的深入了解,是企業制勝的利器;另外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這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效提升業績水平;最后要完善管理體制,嚴格控制企業成本,成本的降低能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