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度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公益項目正式上線
361度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onecaresone(買一善一)”公益項目正式上線。消費者每購買一雙公益專款鞋,山區的孩子就可得到一雙新的童鞋。據項目志愿者活動承辦方奧美介紹,10天內“買一善一”的銷售量即達到9278雙---這意味著貴州省納雍縣所有小學的9278個學生全部能夠穿上一雙新運動鞋。為此,他們在微博上發起志愿者征集活動,最終選出12名志愿者。奧美相關人士稱:“我們希望選定的志愿者是購買了商品,并且捐贈的孩子就在我們要去探訪的4所學校里。我們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買一善一’,一起來體驗透明公益。”
短短10天時間,“買一善一”天貓網店就售出了9278雙公益專款鞋。4月15日起,9278雙“量腳定制”的童鞋陸續發往貴州省納雍縣34所學校全體學生手中。日前,12名志愿者探訪了其中4所受捐學校,見證愛心童鞋發放的全過程。
“我想看看鞋子是否真正發到了孩子手中,‘買一善一’到底是以公益為主還是以商業為主;我還想看看貴州山區,登記一下困難家庭,看能不能幫助他們。”梁志豪是東莞小心愿公益志愿服務中心的義工,4月14日,他以志愿者的身份來到貴州納雍縣左鳩嘎鄉,探訪受捐助的孩子。
361度數字營銷部總監丘欣明補充說,“買一善一”每達成一個縣的捐贈,都會邀請志愿者探訪。“我們倡導透明、可持續的公益。有人質疑我們是不是在甩庫存,是不是披著慈善的外衣。我們只想告訴大家,我們不光前端做得漂亮,后端也一樣做得漂亮。所有的鞋子都是新的,并非庫存,孩子們的鞋子都是‘量腳’定制的。”
4月14日,探訪隊從北京出發,經過15個小時的跋涉,終于到達納雍縣。15日下午,經過曲折的盤山公路,面包車停在了一小片油菜花旁邊。志愿者紛紛下車,走過一段泥濘的小路,再爬上一個陡坡,巖頭小學出現在人們面前。
這是一個構造十分簡單的學校。一排平房是教室,全校只有4個年級。一個黃土操場,立著兩個籃球架。校長劉益達和師生們站在陽光下,已等候多時。
“新鞋子合不合腳?舊鞋子不要了行嗎?”梁志豪一邊躬著背給一個孩子穿鞋,一邊問道。孩子的舊鞋已經出現幾個破洞,鞋里都是泥漿。
每到一所學校,志愿者們要做的事情都差不多:給孩子按尺碼發放鞋子,由志愿者幫每一個孩子穿鞋,協助扶貧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收集“回音卡”,讓孩子們簽字確認,發放鞋子以外的禮物,再和孩子們玩游戲。
志愿者們帶來的一袋襪子很快就發完了———很少孩子穿襪子。梁志豪給孩子穿鞋的時候發現,有的孩子腳上落下不少傷疤和繭子,還有凍傷的痕跡。
來自江蘇南京的志愿者梁偉在這里見到了他捐助的那個孩子。“她是二年級的學生,很黑,衣服不太合身,偏大,鞋子比較破舊。”梁偉從同事處得知“買一善一”,覺得挺有意義,就買下了一雙。不久他便收到短信通知,他捐贈的鞋子給了巖頭小學的一名學生。“發短信反饋的形式挺好的,讓我能第一時間得知捐贈的鞋子的去向。”
給孩子穿鞋時,他得知這個孩子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父母去外地打工,他們由爺爺奶奶照顧。“孩子們沒鞋子穿的原因,一個是經濟上的,還有一個
可能是父母不在身邊,這么多孩子爺爺奶奶沒法照顧得很仔細。”
巖頭小學放學后,志愿者跟著幾個孩子一起回家。梁偉跟著楊姓兄弟倆,梁志豪跟著一名叫小海的學生,本報記者則被10歲的小敏邀請到家里坐坐。回家先經過一段山路,在一個陰涼處,剛穿上新鞋的孩子們一個個把鞋子脫了,換上舊鞋。他們走得輕快,不一會兒就把一堆“叔叔阿姨”甩在身后。梁志豪覺得好奇,小孩告訴他,新鞋舍不得穿,因為穿爛了就沒了。“他說著說著有點想哭的樣子,我也直想哭。”梁志豪眼睛微微泛紅。
小敏的前后分別是她的兩個弟弟,一個一年級,一個三年級。巖頭小學只有四年級,五年級要到鄉上讀,很多大一點的孩子每天走上一段不短的公路上學。小敏說,等四年級結束,她還想留在原來的學校里讀書,繼續照顧兩個弟弟。她上面還有兩個姐姐,大姐在昆明打工,二姐在上初中,爸爸腰有問題,不能干重活,媽媽是家里的頂梁柱。對于這樣的生活,她覺得“幸福美滿”,很知足。
梁偉曾去過甘肅的貧困地區,走過更危險的盤山公路,但納雍仍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到楊姓兄弟倆的家里探訪,兄弟倆曾住過巖洞。“貧困的家庭一目了然,房子小,東西少。我們還看到了他們之前住的窯洞,你可以想象住窯洞、土洞,但無法想象住巖洞。巖洞沒有保暖作用,有點火的痕跡。住巖洞在這里也算罕見,可見他們家里貧困到什么程度了。”
這是梁偉第一次參與公益探訪活動,他打算建議身邊的朋友也過來看一看。“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沒辦法想象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貧困狀況,因為你的環境制約了你,就像發達國家有時難以想象第三世界國家的生活一樣。”
生態公益鏈
對于“買一善一”到底是公益還是商業活動的問題,梁志豪也拿不準。他看到紀錄片團隊拍攝志愿探訪活動時,十分在意361度的logo,也讓孩子擺拍,但他也看到紀錄片團隊潸然淚下的場景。他能肯定的是,自己贊成“買一善一”的公益模式。“這種模式特別好,消費者可以幫到孩子,也做到了一對一捐贈。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能帶動更多企業開展類似的公益活動。”
探訪的過程中,志愿者也發現了一些需要完善的問題:有些孩子的鞋子不合腳。丘欣明解釋道:一個是兩腳誤差的原因,孩子的鞋碼由學校的老師來量,度量的工具不同,數值也存在誤差。鞋廠則根據學校提供的腳長厘米數,按照公式換算成鞋碼數,容易將誤差放大。還有一個則是鞋子生產周期影響,童鞋工廠從備料到生產,需要至少兩個月的時間。第一批鞋子于年前下單,根據預估尺碼制造。沒料到有些孩子的尺碼超過了童鞋的范圍,只好從市場上直接調成人的鞋子過來。此外,鞋子并未按學校分發,也導致了一定的混亂。丘欣明表示,未來將完善以上問題。
一路走來,丘欣明也有不少新的感悟。1982年出生在福建龍巖一個小山村的他,五年級時每天要走兩個多小時的路上學。“我也一直在想,我們那邊為什么能夠脫貧。阻礙人們往前走的,不是多窮、多苦、多封閉,關鍵的是人的思想需要突破、解禁,需要向往未來。”
丘欣明希望,通過“買一善一”,打造一個可持續的生態鏈。這個生態鏈里包含企業、電商、基金會、媒體、消費者、受捐者,每一個環節都發揮作用。對于361度捐庫存的質疑,他回應:“假如我們只是捐庫存,這些小孩能用嗎?用不了。我們希望通過扶基會的力量,把所有真實的孩子需求提煉出來,通過天貓平臺來實現,由媒體來監督。”
在他看來,“買一善一”的意義不在于通過捐一雙鞋子來幫助這個地區解決多大的問題,而在于“透明、一對一、可持續的理念”可以帶來很大的改變。“在國內,不光是我們來參與,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企業參與。只有全民公益,才能改變這里的困境。”他更希望這個生態鏈能無限放大,在物質上幫助孩子們過得更輕松,走得更遠。
4月16日,在探訪活動的最后一天,巖頭小學的校長騎著摩托車翻山越嶺而來,帶著一沓孩子們的信。“早上我本來在睡覺,忽然聽到孩子們叫我,打開門一看,他們給你們寫了信,怕你們走了,一定要我送到你們手里。孩子們叫我別上課了,趕緊過來。”校長的一席話說完,志愿者們默不作聲,有人落淚。小敏在信里對她的捐贈者說:“等我長大以后,也要跟您一樣,捐贈那些沒有鞋穿的小朋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