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品牌的庫存增多可能重蹈運動行業覆轍
有業內人士表示,戶外用品行業的蓬勃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品牌和資本的介入,部分品牌盲目樂觀,積極拓展門店,加上電商渠道的沖擊,戶外行業的高庫存或將愈演愈烈。
“戶外用品調查”之一
一面是傳統體育品牌的蕭條,一面卻是戶外運動市場的方興未艾。記者近日在各大商圈走訪時發現,不少運動品牌專賣店專門開辟出“戶外專區”,部分服裝和鞋款上還標明了“防水”“透氣”等明顯標記。
體育用品向戶外產品的轉型趨勢越發明顯
傳統的體育品牌如阿迪達斯、李寧、Kappa等陸續推出了戶外產品系列,體育用品向戶外產品的轉型趨勢越發明顯。不過記者對比發現,一般打上“戶外”標簽的鞋服要比普通類似產品的價錢高出一倍,例如一雙普通的運動跑步鞋價格約為500元,但是若是專業戶外的普通鞋款價格至少都是上千元。有商場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購買主力,“而并非是想象當中的專業從事戶外運動的人群。”
中國時尚品牌網的記者了解到,國內戶外用品行業的蓬勃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品牌和資本介入,不少國外戶外用品品牌商更是借助雄厚的資金、研發、設計和營銷實力,紛紛加大對中國內地市場的開拓力度。與此同時,國內外著名運動品牌在運動用品行業不景氣的背景下紛紛轉戰戶外用品市場,加劇了戶外用品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根據《中國戶外用品市場2012年度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戶外用品品牌年度品牌數量已經達到823個(其中國內品牌405個,國外品牌418個),同比增長14.78%。
傳統戶外品牌探路者一季度存貨高達2.5億元
爭搶戶外用品行業這塊大蛋糕的背后并不是利潤的大幅增加,反而是庫存的逐漸增多。以國內戶外品牌探路者一季報為例,一季度該品牌存貨為2.54億元,相比其2012年年報1.63億元的庫存量增長55.8%。
事實上,探路者也意識到庫存所帶來的問題,記者了解到,該公司將過季貨品主要通過折扣店來銷售,目前有100家左右的折扣店,占到公司店鋪的8%。同時,電商也成為探路者消化庫存的主力,對于過季產品,一樣會以折扣促銷。
另外,其他一些專注于專業渠道的品牌,僅僅在產品結構上有所調整,而更多一線品牌已經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市場策略,審視庫存問題。
新聞觀察:
戶外品牌會否重蹈覆轍?
鞋服行業分析專家馬崗指出,“戶外用品行業標準欠缺,毛利高,所以大家都想撈一把。”招商證券分析師指出,除小部分專業市場外,中國戶外用品主要以輕戶外用品市場為主。
近年來,在“大眾戶外”概念的廣泛流傳下,中國戶外用品市場進入快速成長的發展期,但品牌較為分散,除集中分布在一、二線核心城市的海外品牌外,本土品牌多以中小品牌為主,集中在二、三線城市。
業內憂慮:潛在市場大購買力卻不足
業內人士的擔憂還來自戶外用品行業增速的放緩。據COCA(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戶外用品分會)統計顯示,去年我國戶外用品行業出貨總額和零售總額分別增長36.1%和34.9%,增速較2011年放緩33.1和16個百分點。分析稱,現階段受制于戶外配套場所、設施及消費能力有限,我國戶外用品消費目前主要集中在徒步、登山、攝影及垂釣等基礎戶外運動穿著類消費,而露營、房車野營等戶外裝備類消費占比較低。
有評論指出,單純跑馬圈地,而疏于品牌建設和店鋪管理,導致部分品牌整體渠道管理混亂、品牌定位雷同、產品款式相似。未來隨著戶外消費領域細分程度提升,我國戶外用品市場潛在提升空間較大,“潛在市場大而購買力不足,產能過剩成行業隱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