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逆境下的生存之道
在連續3年虧損600多萬元后,鞋企老板張先生干脆關掉工廠開貿易公司,亞洲最大女鞋生產廠家則采取轉移策略,將加工環節轉移到內地、非洲等人力成本低廉的地方。市場環境和產業格局變化帶來不利局面,單個鞋企在陣痛中尋求轉型之路。
對此,亞洲鞋業協會主席張華榮提出利用第三產業的優勢服務制造業,讓中國制鞋企業獲得合力擺脫困境。張華榮等人投資建設的世界鞋業總部基地項目就是這樣一個轉型升級平臺,除了給國內企業提供世界尖端制鞋技術,還將打造一個國內制鞋產業出口的平臺。此外,該基地還將通過鞋產業、人才、商務金融、信息服務等,實現鞋類產業鏈無縫對接。
逆境下鞋企想轍過冬
10月底,東莞外經貿局局長在東莞本土門戶網站上和網民面對面,答疑解惑。在東城開鞋廠的邱國輝也上網說出了他的困惑。“公司接單加工為主,產品主要銷往北美、歐洲。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希望拓展電商領域,打開內銷市場”,邱國輝稱,但現實很棘手,希望政府能夠在電商等方面多一些引導宣傳,讓傳統制造業真正認識這一塊,少走一些彎路,活下去,才能夠發展起來。
相對于邱國輝的困惑,在厚街辦廠的張先生做法更“徹底”,還清欠款后他關停了工廠,租房開了一家貿易公司。據張先生稱,目前把鞋廠改成貿易公司的做法在東莞鞋業并非少數,他認識的同行就有8家。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一來可以保存實力,二來可以繼續接訂單(接單直接下給其他鞋廠,賺取微薄利潤),等環境好了再轉成鞋廠。最主要一點,可以繼續在業界保持一席之地。他覺得,在下半年,改變生存方式的鞋廠會越來越多。
小企業變貿易公司,大企業更多選擇生產線外移或者收縮經營規模。東莞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曾經對東莞厚街中小型鞋企做過調查,其會長謝慶源表示,去年厚街的一些臺資鞋廠開始實施收縮戰略,甚至有鞋廠把幾千人收縮到1000多人。
建鞋業2.5產業模式
全世界年需求量150億雙鞋的市場份額中,“中國制造”曾超過100億雙,可謂一枝獨秀。隨著越南、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以人力資源成本低廉等優勢迅速發展制鞋業,加上本土成本上升,中國制造的份額快速下滑。環境發生了變化,但長期埋頭OEM的大部分制鞋企業因為管理水平低、設計能力不強等原因,抗市場風險能力十分脆弱,只能虧損或者倒閉。
“單憑制鞋企業一己之力,根本無法扭轉這樣的產業格局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張華榮稱,必須借助第三產業的力量和優勢,承接和配合第二產業,扭轉制鞋行業的被動局面。
張華榮將這一模式定義為2.5產業模式。為此,他出資在世界鞋都東莞打造了一個大型商業項目——世界鞋業總部基地。“鞋業總部基地不做制造,做商貿”,張華榮稱,作為轉型升級的平臺,首先是給國內企業提供世界尖端的制鞋技術,同時打造一個國內制鞋產業出口的平臺。此外,該基地還將通過鞋產業、人才、商務金融、信息服務等方面的聚集,從而實現鞋類產業全產業鏈的無縫對接。
平臺有了,企業是否認可呢?“世界鞋業總部對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它的平臺更高,影響力更大,對于留住大品牌同時吸引新品牌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琪勝鞋業老板尹積琪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尹積琪表示,雖然今年的鞋業訂單不樂觀,利潤也不是很好,但是鞋業總部這個項目的完成無疑為行業注入一針強心劑,他們公司會認真考慮要不要在總部基地設立辦公室這個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