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體育最近比較煩 丁世忠外逃傳言引發股價大跌
目前中國體育用品公司還不成熟,不能像耐克、阿迪達斯等企業依靠穩定的企業文化來管理公司。要想和跨國巨頭競爭,安踏需要完善管理體制,擺脫公司對創始人的依賴.
本土運動品牌安踏體育最近比較煩。
近日,有外媒報道稱,安踏體育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牽涉前泉州國稅局局長蔡俊偉一事”從大陸出逃。受此消息影響,安踏體育股價大跌7%,隨即該公司宣布停牌并發布公告稱,“安踏體育董事會已就報道向丁先生查詢。丁世忠已確認,在本公告發布當日,他沒有牽涉入事件當中,如常在公司正常辦公。”
傳聞澄清,但影響猶在。安踏體育近期的股價下挫反映出該公司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
“丁世忠一個傳聞使股價大跌,反應出丁世忠作為安踏的靈魂人物,對企業影響非常大。”中投顧問研究員朱慶驊告訴《投資時報》記者,“董事長個人對企業影響太大并非好事,在企業發展初期董事長對企業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情有可原,但隨著企業逐漸做強做大,內部機制需要逐漸成熟,不能過于依賴董事長,否則長遠發展性不強,若董事長離職、隱退,企業將會受到重創。”
對于上述問題,安踏公關部工作人員告訴《投資時報》記者,“每個上市公司的領導對公司而言都非常重要,但安踏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作為職能部門不便直接站在公司角度評價公司高層。”
安踏靈魂人物
一則傳聞產生如此大的震動,讓外界重新認識到丁世忠對于安踏的重要性。
丁世忠被認為是安踏體育的靈魂人物。1991年丁世忠創建安踏(福建)鞋業有限公司。2007年7月,其帶領安踏在香港主板市場融資31.68億元,創下本土運動品牌在境外資本市場募資的最高記錄。目前安踏體育的市值超過320億港幣,已為國內第一運動品牌。
朱慶驊認為,安踏以前做到國內第一的原因包括:其一定位合理,安踏定位中低端,目標市場群體較為廣泛;其二是注重走品牌化路線,在宣傳、市場推廣方面較為到位,知名度較高,而且在技術研發上投入較多;其三是渠道布局較廣,率先搶占三四線城市市場份額。
除了帶領安踏做到第一,丁世忠還在2012年的關店潮中帶領安踏率先走出行業的低谷。
國內運動服裝企業在經歷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在2012年之后陷入關店浪潮。李寧、安踏、匹克、361度、中國動向、特步等體育運動品牌總體的關店數至少超過3000家。
今年8月,安踏體育公布2014年上半年業績公告。報告期內,該公司營業收入為41.2億元,同比增長22.4%;凈利潤為8.03億元,同比增長28.3%。與深陷巨虧泥潭的李寧公司相比,安踏上半年的營業額與凈利潤均遠超市場預期,成為國內上市體育品牌中首個營收同比增長的企業。
與安踏體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持續虧損的李寧公司。今年8月14日,李寧公司發布2014年中期業績,營收同比增長8%,達31.37億元,但受大額減值撥備以及渠道建設支出等因素影響,上半年虧損達到了5.86億元,高于2013年全年虧損額。
不過,盡管丁世忠成功帶領企業走出泥潭,但安踏體育仍面臨諸多問題。安踏體育公關部上述工作人員對記者坦言,“行業正在向好,2014年有不少品牌開始恢復正增長,但整體行業并未完全復蘇,全行業同質化競爭依然比較嚴重。缺乏差異化管理,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
轉型大眾體育
丁世忠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帶領安踏與國際巨頭競爭。
安踏高層曾多次對外透露,安踏以后的目標是進行國際化擴張,并且在國內做到第二,超越耐克或阿迪達斯。
朱慶驊認為,安踏如果要達到這個目標,一方面需要在互聯網渠道方面進行深耕;另一方面,應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國內體育用品企業在2008年奧運會舉辦前后集體上市,但爆發式增長沒幾年后問題集中爆發。運動企業粗放型發展,同質化嚴重,供給過剩。需求放緩、存貨高企,主要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速下滑。門店高速增長后外延受阻,企業間競爭加劇,行業集中度提升。
資深服裝行業分析師馬崗告訴《投資時報》記者,“市場分成長期、調整期和成熟期,在奧運會前,企業能夠迅速發展,但2011年~2012年,市場進行殘酷的調整期。目前市場進入成熟期,部分企業依靠自身在管理和質量上的優勢獲得市場,擺脫以前單純依靠廣告的營銷模式。安踏可以說是這一陣營的企業。”
但馬崗認為,行業回暖,安踏體育這類企業獲利增長并不意味著行業調整已經結束,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集中程度較低,部分企業的訂單量上升并不能掩蓋二線、三線品牌沒有擺脫高庫存低盈利的現實,目前體育品牌還有50%以上的毛利,一旦市場競爭激烈到毛利只有20%時,會死掉一大批體育運動企業。
目前的中國市場有將近30個較為知名的運動品牌在競爭,再加上不知名的品牌,共有上百個運動品牌在競爭。不排除現在的龍頭企業也會在激烈競爭中死掉,但這對龍頭企業而言是好事,可以利用這一局勢加速兼并重組。
馬崗認為,安踏當務之急是改善企業管理文化,丁世忠外逃的傳聞會讓一個企業股價下跌如此厲害,市值蒸發數十億港幣,說明該企業領導個人魅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體育用品公司還未完全成熟,尚未能像耐克、阿迪達斯等企業依靠穩定的企業文化來管理。要想和跨國巨頭競爭,需要在企業管理中完善管理體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