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鞋類產品質量問題的一些參考
2014年12月18日,吉林省工商局公布鞋產品質量抽檢結果:PUMA、道途森、Resoon、普樂途、李寧、Telent、耐克等鞋產品質量抽檢不合格;2014年12月30日,貴州省工商局公布皮鞋質量抽檢結果:達芙妮PU革膠粘時裝女鞋等皮鞋不合格;同日,北京工商局也發布了34個不合格鞋類商品名單,BOBDOG 巴布豆、Hello Kitty、kappa等品牌赫然在目;2014年12月31日廈門市工商局官網發布鞋類抽檢結果:New Balance、JIM RICKEY、PONY、Bata、BeLLE、無印良品、PUMA、SKAP、adidas、巴布豆、100KM&PF、HARSON等品牌鞋類產品質量不合格。
{page_break}
以上質檢結果顯示,這些不合格商品名單上包含了一串串市場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無論曾經還是現在,這些品牌都是消費者所信賴的,甚至是很多消費者心中高質量的保證。既然擁有了消費者的信賴,那么這些知名品牌為什么還要辜負消費者的期望,步入“殘次品”的陣營呢?
其實,知名鞋服品牌的質量問題早就不是個案,筆者觀察到廣受消費者追捧的ZARA 、H&M這兩大快時尚鞋服品牌,就曾深陷“質量門”,有消費者調侃二者是“逢檢必中”。除了ZARA 、H&M、CAMEL駱駝、李寧、MANGO等國內外鞋服品牌均是黑榜上的常客,多次受到工商總局的通報,但是質量卻仍未改進,這又是為什么呢?
近年來,隨著鞋服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鞋品牌開始從創新方面入手,將新科技融入鞋服產品,并注重產品的個性化設計,尤其是“快時尚”概念興起后,許多鞋企為了避免同質化,在設計方面可謂是煞費苦心。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產品質量問題。據專家介紹,皮鞋、休閑鞋、運動鞋等,每一個不同種類的鞋都有其自身的標準要求。鞋企在產品設計研發,或者借鑒其他品牌產品設計過程中,必須把握好各種產品生產的標準化,不能一味地求怪、求異。
另外,鞋品牌的盲目擴張導致成本上升。為了在激烈競爭中搶占市場,一些鞋品牌的專賣店遍地開花。為了擴大影響效應,鞋企業的宣傳成本和廣告投入不斷加大。而這些都被計入成本之內,又因為原材料等的不斷上漲,企業為降低成本,只能在用料和加工中投機取巧。
其次,從市場角度來說,消費者的寬容度成了大品牌忽視質量問題的推手。有調查顯示:消費者對于大品牌的容忍度是相當令人震驚的。有記者在采訪中問到消費者對于知名品牌的質量問題時,常常聽到這樣的回答:“這么大名氣的牌子會有質量問題嗎?”“那么多明星都穿名牌,能有什么問題?”消費者曖昧不清的態度,也促使知名品牌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產品質量。
另外,作為質量監督的關鍵部門——工商局和質監局是否很好地履行了職能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雖然每季度的質量抽查報告人們都能看到,對于一些不合格的鞋產品也提出通報公示,并提醒消費者注意,但是對于不合格鞋類產品的生產商和企業,卻很少拿出具體的懲罰措施。
從上面三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出,鞋產品的質量問題不僅僅是企業的問題,消費者的態度和監督部門的容忍也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
因此,提升鞋類產品質量必須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鞋企業要真的把消費者放在第一位,肩負起消費者給予的信譽和口碑,嚴格控制產品生產過程,嚴把質量關,用合格的鞋產品回報消費者;第二,消費者在購買鞋產品時,不能一味地只認品牌,把品牌作為挑選的依據,應該從質量出發,挑選適合自己的優質鞋產品。對于一些有質量問題的品牌,應該予以抵制,不能“寬容大度”;第三,執法部門也應該加大執法力度,不要讓質量抽檢結果僅僅停留在書面報告和新聞里,而應采取措施加大懲罰力度,勒令不合格產品退出市場,對不予改過的企業實施罰款、停產等處分,督促企業改進質量問題,給消費者創造一個健康的消費環境。
質量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康奈老總鄭秀康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過一句話:只有質量的崛起,才有企業的崛起。希望這些大品牌亦能明白此中道理,及時改進產品質量,給消費者呈現更多更優質的鞋產品,讓消費者購買更放心,讓企業走的更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