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制革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夾板、錐子、錘子、鏟刀、娘娘腳、牛角刀刮、工具包、皮手套,這8樣東西組成了束河皮匠的制皮工具。張紹李說,就這幾樣工具在當時就能做出皮鞋、皮馬靴、皮馬鈴、皮口袋、皮箱、皮腰帶包、皮馬甲等皮制品。
“手藝高超的束河皮匠,能根據客人的特點將皮制品進行修改,提高使用者的舒適度”,束河茶馬古道博物館館長白志遠說。一雙鞋和一件衣服由許多片件組成,束河皮匠的皮子的剪裁普遍使用模版技術,這些模版則承載著經過幾代皮匠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
脫毛、揉皮、曬皮、踩皮、畫樣、剪裁、縫制、釘綴,束河皮匠傳統的制皮工藝因不同皮具的制作而有所不同,每一張皮子從一入手到制成商品皮匠們都親力親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傳統的手工藝人的生存遇到了困境。“為了生活,不得不偷偷地做皮子?!崩罱瘌P說起那些年的記憶,感慨良多。那時整個制革工藝基本在晚上,夜里等沒人的時候到青龍河洗皮,本來皮子得在太陽下曬,但當時就只能在屋子里燒柴用煙熏,價格不會很好,但總比不做日子要好過些。在艱難的歲月里,李金鳳也沒有丟開手藝,從皮子到皮革,練就了他一身精湛的皮匠手藝。
如今,成本高、做皮革太苦、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學這些制革的傳統技術,在這樣的環境下老皮匠的全套傳統技藝很難得到傳承,他們要不早已拋棄了這門成本昂貴的技藝,或者敵不過歲月放下了錐子。74歲的老皮匠李金鳳,已經很少親手做皮革了。
現在束河也沒有幾個人會傳統的制革方法,從一張皮子開始加工直至成皮制品至少要一個月的時間。張紹李說,幾年前還能做皮子的時候,偶爾自己做幾樣東西,也就是做給家人和朋友做個紀念。傳統的制革工藝時間長、程序多、成本高,已經慢慢地被快速發展的商品經濟所淘汰。
據史料記載,清中期,束河引進了米漿硝制法加工裘皮。清末民初,一批生產規模較大的皮革作坊相繼開業,束河皮匠開始大量生產皮袍、皮襖、領掛、皮繩、皮口袋、圓口皮鞋、藏族高筒鞋、藏式腰帶、錢包等各類皮具,上世紀80年代還有人花300元來定制皮鞋,說是質量好、皮子好,穿著舒服。而現在束河老皮匠的店鋪已經很難見到,李金鳳家位于大研古城五一街的束河皮草店是為數不多的幾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