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工辦“虎頭鞋工作室”大學生來加盟
社區婆婆沉醉傳統手工藝
頭戴虎頭帽,腳穿虎頭鞋,孩子過“百天”時,家里的女性親戚都會送虎頭鞋,它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而且還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廣化橋社區的錢萍娟老人從十三四歲就跟隨長輩學習做虎頭鞋了,到現在為止已做了數千雙,在做鞋方面有很高的造詣。記者在現場看到,紅、黃、黑、藍、白等各種顏色的小布頭在錢婆婆的手中像變戲法一樣。不過看得出,這虎頭鞋的做工十分復雜,錢婆婆告訴記者,做虎頭鞋得先打袼褙(袼褙:用碎布或者舊布加襯紙裱成的厚片),然后按鞋樣的大小剪下一塊,再將一層好看的布料縫在剪下的袼褙外,虎眉、虎眼、虎嘴、虎鼻都要靠針線布縫制而成,需要用刺繡、撥花、打籽等多種針法。做此鞋時,還常用兔毛將鞋口、虎耳、虎眼等鑲邊,紅、黃、白間雜,輪廓才清晰。孩子穿上虎頭鞋后,兔毛隨風飄動,虎頭也有了動感。
因為費時、費事,現在幾乎沒有什么人從事虎頭鞋這項純手工藝活兒了,但是錢萍娟老人仍然熱衷于這項民間傳統手工藝,在制作過程中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她做的虎頭鞋可以說是別具特色。
激發下崗工人創業熱情
現在虎頭鞋被列入了江蘇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錢萍娟老人的手藝不僅僅是個人的了。廣化橋社區書記柳亞婉告訴記者,她早前就一直想找到社區內會做虎頭鞋的師傅,把這一民間技藝傳承下去,不過一直尋覓未果,直到去年2月,柳書記到轄區拜年,無意間發現一位名叫錢萍娟的婆婆會做虎頭鞋,而且手藝十分精湛。考慮到當時社區還有40多位失業下崗人員的就業創業問題,于是,經過一個月馬不停蹄地籌備,廣化橋社區“虎頭鞋創業工作室”正式成立了。
工作室成立以來,看到錢婆婆做虎頭鞋的精湛技藝,很多人都慕名而來,現在正式報名的已有四十多人。柳書記介紹說:“本來工作室只有兩個老師,錢萍娟老人和她的外甥女潘三媛,她們得手把手傳授手藝,如今已有三名學生出師了。”
工作室雖小,卻讓一部分失業人員嘗到了創業的甜頭,50歲的何文娟就是三名出師的徒弟之一,已經十多年未就業的她現在就以作虎頭鞋作為自己創業的起點,學了這門手藝不久,就掙錢了。她告訴記者,第一批有30雙虎頭鞋,全部被南大街步行街一家婚紗攝影店收購,隨后在常州項目推薦會上,她帶去的三百雙虎頭鞋全部售空,現場賺了將近2000元。何文娟告訴記者,她想過要為自己做的虎頭鞋注冊商標,創立自己的品牌,但需要一定的資金和較多的精力。目前還是先做好這些虎頭鞋,慢慢積累。現在的何文娟雖然還沒有專門的店鋪,但是,慕名前來購買虎頭鞋的人已經越來越多。“以前我就用些零散的線做,現在我把它當成是我的事業,會專門到外面去進料回來縫制。現在上門來買的人多了,我都來不及做了。”講起自己的“創業經”,何文娟很是開心。
大學生也來”加盟”工作室
傳統的“虎頭鞋”圖案簡單、式樣單一,工作室的學員們就琢磨更多更好看的圖形。現在虎頭鞋在大家的集思廣益下,還有了新品種虎頭靴,不僅樣式好看而且更保暖,時尚感也更強了。越來越多的商店打來電話和社區聯系,想要訂購虎頭鞋。“虎頭鞋創業工作室”還將與地區飾品店聯系,希望借助他們的創意設計,為虎頭鞋這種古老的民間工藝品賦予更多時尚的元素,提升藝術層次,提高商業價值,拓展市場空間,從而為更多的失業人員學習技能、創業就業提供平臺。柳書記告訴記者:“他們打算在社區辦公室內擺放一只陳列柜,把工作室成員做的各式各樣的虎頭鞋都放在陳列柜中,既可以給人欣賞精湛的民間傳統工藝,還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這門手藝,而前來欣賞的人如果想要訂購也可以在陳列柜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款式。”
就在前兩天,江蘇工業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的10多名大一學生來到廣化橋社區,表示對虎頭鞋這個民間工藝品很感興趣,想要學習。在經過短時間的培訓后,有幾個小姑娘已經繡得有模有樣了。柳書記表示,社區將為正式報名做虎頭鞋的學員們半個月開一次課,希望更多的人來學習這項民間手藝,將民間的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來源: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