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鞋都面對產業變革拐點
5月11日訊, 瞄上IT商機的璧山近日來動作頻頻:從去年10月份開始,璧山開始回收逾期未開發的土地。面積1000畝的奧康三期工程被凍結。
這引起了璧山和“中國真皮鞋王”―――奧康之間不小的摩擦。
隨后,璧山出臺招商新政:工業園必須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招商,每年稅收貢獻少于10萬元/畝的企業,一律不許進園。
而現實的情況是,“璧山沒有哪一個鞋企能夠達到這個標準”。 有百年歷史、輝煌時曾養活20萬就業人口的璧山鞋業將何去何從?
門庭冷落
小商販欲走還留
三月,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
項氏兄弟站在自家皮革店鋪外,眼巴巴地望向中國西部皮革城的入口。平整的水泥路上空空蕩蕩,整條街上沒有一家店鋪生意開了張。大哥用雞毛撣子打掃門口,花花綠綠的皮革堆滿一地,因為長期沒翻動,一掃就揚起一片灰塵。
這本該是一個鞋材的旺銷季節。擱在前幾年,項氏兄弟早就忙不過來了。
可今年“生意都這樣,日子過不走了”,來到璧山做了14年皮革生意后,這一家子寧波人萌生了去意:“我們準備賣完存貨,就回老家。”
和項氏兄弟一樣,慘淡經營的商販不在少數。
一位婦女拉著記者的手說,“我得向你反映一個情況―――這幾年生意不好做啊。不信你去問問,這個市場(指皮革城)里,70%的商戶都在虧損!”
“幾年前可不是這樣的。”這位婦女喃喃道。
記者在璧山采訪時還了解到,原定今年舉辦的中國西部國際鞋業博覽會,突然宣布“被取消”了。 隨之而來的,還有璧山縣政府一系列動作:璧山縣鞋業辦公室并入縣經信委,降級為科室;璧山微電子產業園發展專項領導小組成立……
是偶然,還是另有蹊蹺?
PK成都
抱得佳人歸
西部鞋都的故事,要從本世紀初的“東鞋西移”說起。
浙江溫州及溫嶺、福建晉江、廣東惠東及鶴山,是全球主要的制鞋基地。隨著沿海各項要素成本升高,溫州制鞋巨頭奧康集團率先謀求變遷,把目光鎖定在西部有一定制鞋基礎的璧山和成都。
面對產業變革,璧山和成都同時發力。雙方爭搶的“意中人”,正是有“中國真皮鞋王”之稱的奧康集團。
2002年初,奧康對外界拋出有意西擴的打算,并與成都武侯區談起了“戀愛”。
是年5月,在璧山舉辦的首屆鞋博會上,當媒體問及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是否有意在渝投資時,這位精明的溫州商人淡淡地說:“現在還沒考慮。”
不過,璧山方面也打聽到,奧康與武侯區的“戀愛”并非暖意融融,雙方在很多問題上分歧頗大。也就是說,璧山還有機會。
鞋博會后,璧山立即派出招商團多次去溫州,而王振滔也在盛邀之下,先后8次來到璧山。
一場東西部鞋業界的“聯姻”,在半年多交往后,結成正果。
2003年1月9日,奧康集團與璧山縣人民政府就建設“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區”正式簽約。協議總投資為10億元,將建立一個集鞋業生產、市場流通、科研信息、技術培訓和房地產開發為一體的特色工業園區。在當時,該園區建設規模、功能設置、科技含量均堪稱西部之最。
王振滔信誓旦旦,要在2010年前生產成品鞋超過1億雙,產值超過100億元,實現5萬人就業,打造100家鞋業企業和1000家配套企業,完成整個璧山鞋業產業的集聚和升級。
當時璧山縣政府也頂著“違規批地”的帽子,將璧山區位最好的2600畝地,悉數批給奧康。
“夢想是走出來的。”正如奧康這句廣告語,璧山懷著“打造中國西部鞋都”的夢想,準備大步向前。
產業化
感覺太遙遠
“在奧康進駐前,璧山全縣總產量約5000萬雙。奧康進駐兩年后,到2005年,就取代了成都武侯區,成為中國西部鞋都。”蔣遠武認為,奧康對璧山最大的貢獻在于“建起了一個園子(西部鞋都工業園)和兩個市場(西部鞋都交易城與西部皮革城)”,“引進了標準廠房和先進經驗,對當地小企業起了示范作用”,并且捧來了“中國西部鞋都”這塊金字招牌,完成了“鞋業產業化”。
然而,在距離西部鞋都交易城和皮革城僅10分鐘車程之外,聚集了大批本地中小企業的作坊街上,似乎沒有太多“產業化”影子。2010年3月25日,記者在作坊街看到,僅200米的街道邊有近100家小作坊。
王興碧的皮鞋店,便是其中一家。
從2005年開始,王興碧的制鞋生意幾經起落。手下工人的月工資從3000元漲到近5000元,但作坊里刺鼻的膠水味和手工敲打鞋底的簡單工藝,與5年前如出一轍。
“奧康的人當時來過,讓我們去看標準廠房,然后問我們要不要買或者租。”王興碧當時搖頭回應,她買不起,也不想租。
王興碧覺得,對于她這樣的小廠子,每月付出上萬元租金,去換一個“把膠水、皮子擺整齊”的地方,華而不實。她還說,在認識的老板里面,只有少部分到園區落戶,其他的則都是去看看,然后一切照舊。
生產線,標準化廠房,自主品牌……這一切,對于無力組織,無帶頭人的制鞋作坊來說,太遙遠。
出口困境,贏了名輸了利
但璧山政府并不這么想。
據記者了解,當時璧山政府希望王振滔以2600畝的土地為陣地,利用自己的行業影響力,吹響全國制鞋企業向璧山集結的號角;同時利用奧康的生產銷售經驗,帶動璧山的小作坊進行產業升級,把鞋銷往歐美市場。
對于奧康集團來講,出口才是主要出路。如果把廠房搬到西部,原料和成品的運費反而會推高生產成本。
“事實證明,璧山的生產成本比溫州還高。”紅火鳥鞋業公司辦公室主任彭益樹說。
思前想后,奧康決定把內銷品牌“紅火鳥”生產線放在璧山,剩余生產線仍然留守溫州。其他沿海制鞋企業也沒有如璧山所愿,大規模西遷落戶。
與此同時,以奧康為榜樣的璧山鞋業也沒能漂洋過海,進入歐美市場。據了解,璧山目前出口到歐盟市場的只有一家企業,而且是附加值很低的勞保鞋。璧山引進奧康時的宏大目標已然落空,而且由于行業整體效益的下滑,市場上不斷傳出工廠停產,作坊歇業的消息。
這一點,在璧山經信委得到證實:璧山全縣制鞋商戶在5年內,從2000家銳減到目前的1000家。
從2003年到2010年的7年間,奧康旗下的紅火鳥品牌進駐后,帶來700萬雙左右的產量,巴西派諾蒙品牌進駐后,帶來350萬雙左右的產量,加上本地鞋業的發展,璧山鞋業年產量由2003年的4000萬雙,增加到2009年的6400萬余雙,從業人口由6萬人增加至10萬人,產值由25億元增加到了45.7億元,但產值年平均增長率不足8%。
而璧山昔日的“情敵”―――成都武侯區,則是另外一番景象。
2003年,成都武侯區加工生產的鞋約5000萬雙,產值約50億元,制鞋行業從業人口不足5萬人。
從2004年起,成都大力鼓勵本地企業自主創新,政府主導進行區域品牌打造。截至2009年,成都武侯區鞋業年產值達到350億元,產值年平均增長率超過30%。
雖然贏得“西部鞋都”之名,但中小企業沒有盤活,大企業交出的成績單也不如意,璧山終究沒有跑贏成都武侯。
大腕駕臨,把寶押在IT上?
皮鞋業被寄予厚望,發展卻不盡如人意。璧山的下一步怎么走?
轉機就發生在2010年。
2月26日,英業達電腦配套企業分組對接會上,臺灣7家IT廠商與璧山縣進行初步洽談后,穿過縉云山隧道從西永微電園來到璧山。
細心的臺灣企業維鯨電子業務經理孫明正看了看表,從出發到下車用時僅10分鐘。
半個月后,臺灣維鯨電子在璧山落戶。企業規模雖然不大,卻是微電子配套企業的代表,主要生產筆記本電腦絕緣片、緩沖材、隔熱材等產品,為英業達、富士康等筆記本生產企業做配套。
值得一提的是,自惠普、思科等IT巨頭落戶以來,信息產業已取代汽摩,被列為重慶未來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按照規劃,到2012年,重慶要生產筆記本電腦5000萬臺,到2015年生產8000萬臺,實現7000億元銷售收入。就在這7000億元的銷售收入中,配套產業比重將達70%。
在維鯨電子進入璧山后,已經有40家微電子企業與璧山達成意向投資協議。
璧山感覺機會來了。他們把經濟發展的“寶”,押在微電子產業這樣的高附加值產業上。
從維鯨電子落戶后,璧山政府對鞋業的態度也發生了180度轉變。
釜底抽薪,鞋業走到拐點?
但發展IT業,璧山卻不能像當年迎娶奧康那樣,給出大“聘禮”。“萬事俱備,只欠地皮”―――來自全國各地的制鞋企業,已經“吃掉”璧山大部分工業用地,現在政府可用于招商的土地少之又少。
記者看到,從璧山至青杠沿線2公里范圍內,仍被一個又一個鞋廠“霸占”著。
“這些鞋廠不僅容積率低,而且還大量閑置。”璧山經信委副主任陳志說。
譬如,奧康鞋都二期現有閑置標準廠房面積13萬平方米,其中大部分為鞋廠提前囤積。奧康在2003年以5萬元/畝價格拿到的1600畝地,現已升值到80萬元/畝,真可謂寸土寸金。
但另一方面,寸土寸金的“鞋都”,其產出卻少得可憐。
投資3000萬元,投產后年產值2億元、稅收500萬元以上,這是維鯨電子未來可能交出的“成績單”。但目前鞋都園區附加值最高的奧康,每棟廠房年產值不過600萬元,稅收貢獻也不過60萬元。
“現在一些制鞋企業利潤來源不是制鞋,而是經營土地廠房。”陳志說。
在上述背景下,璧山從去年10月份開始,開始動用行政手段回收逾期未開發的土地,原則上不管企業大小、所屬行業,一視同仁。其中,面積1000畝的奧康三期工程在璧山土地整治中被凍結―――將這塊土地用于緩解IT企業無處下腳之急,是璧山打的算盤。
這自然引起奧康方面的不滿,雙方大小摩擦不斷。最后,由國家輕工業聯合會前來調停。
璧山在安撫奧康的同時也聲明,以后,工業園必須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招商,每年稅收貢獻少于10萬元/畝的企業,一律不許進園。
招商新政把鞋業擋在門外。璧山帥美鞋業董事長陳訓感嘆,“璧山目前沒有哪一個企業能夠達到這個標準。”有百年歷史、輝煌時曾養活20萬就業人口的璧山鞋業,走到了拐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