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店逐漸成為國內品牌鞋企爭奪市場的渠道
11月23日訊 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國內終端業態也發生了巨變,七匹狼可以在全國近30家萬千百貨商場內設有專柜,而且隨著萬達廣場以及萬千百貨的四處落地,七匹狼的LOGO也將隨之而至。在目前已擁有3300多家門面店的基礎上,七匹狼已把重點拓展到百貨公司、Shopingmall等在大中城市頗受歡迎的新商業形態,
以街鋪店打造專賣連鎖體系一直是泉州運動鞋品牌的強項,也是泉州運動鞋品牌在國內市場崛起的基礎。而隨著街鋪店成本的上漲和資源日趨飽和,部分運動鞋品牌已經開始將目光投向百貨渠道。而對于一些新崛起的運動品牌來講,百貨渠道亦成了他們趕超對手的一個新渠道。
他們希望能借勢百貨通路,以博得品牌形象的升位,從長期盤踞的三、四級市場向一、二級市場跳躍,打破銷售的地域局限,繼而為品牌國際化做好國內市場的鋪墊。
政府助力東莞鞋企進駐百貨
2010年10月30日,“對話東莞--民族品牌與中國百貨業高峰論壇”在東莞明軒大酒店順利舉行。本次對話論壇旨在為廣東鞋企與國內百貨店搭建一個交流平臺,助力廣東鞋企的轉型提升,謀求區域經濟的長期向好發展。在國家首次將“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列入國家五年發展規劃建議這一大背景下,此舉也被視為是促進中國鞋服行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加速行業轉型升級,謀求與國際品牌公平競爭的有力舉措。
憑借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強大號召力以及對東莞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的認可。論壇匯聚了眾多國內知名的百貨商,這些大中型連鎖百貨企業,已經占據國內主要城市的核心商圈,借助這條銷售渠道,東莞企業無異于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將大大縮短開拓內銷市場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目標的時間。
鞋企進駐商場嘗到甜頭
目前,究竟有多少家溫州制鞋企業進商場銷售尚無準確數字,但是鞋企進商場漸成潮流則是業界公認的事實。溫州市經貿委提供的一份材料顯示,僅2009年就有52家企業80個溫州產品品牌進入全國各地792家商場,全年銷售額達10.412億元。這其中,溫州鞋占一半以上。在天津麥購時代廣場,已有23家溫企入駐,康奈等溫州名牌鞋頗受消費者青睞。溫州市經貿委商貿處長孔令文告訴記者,奧康、蜘蛛王、吉爾達等鞋企已成功進入東北大商、北京當代、重慶太平洋、新世紀百貨、上海百聯和北京王府井等系統商場。
部分知名鞋企業開始嘗到進商場的甜頭,銷售業績有了一定幅度增長。奧康2008年的銷售收入是14.5億元,2009年增至20.53億元;紅蜻蜓2008年銷售收入17.06億元,2009年達到19.47億元;康奈2008年的銷售收入是21億元,2009年為22.3億元。{page_break}
鞋企進駐百貨仍有“難題”
鞋企進軍百貨并非一帆風順,中國的名牌鞋被國內高端商場的高門檻拒之門外的現象由來已久。一般在二三線商場扎堆,一線商場擺放的幾乎全是國外名牌。也正因為如此鞋業品牌大多選擇專賣體系作為銷售渠道。但連鎖專賣高昂的經營成本不斷吞噬著企業利潤,鞋企一直期盼能在其他途徑有所突破。
不僅如此,一溫州鞋企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溫州產品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很多品牌在一家商場“集體亮相”,容易產生同質化競爭狀態。盡管經過多年的發展,溫州鞋在全國有了一定知名度,但能與國內外一二線品牌相媲美的畢竟是少數。另一位鞋企老總則慨嘆:成熟的物業比較難找。從目前在商場銷售的企業情況看,不少進駐的還是一些新開發的商場和商業街。有的剛開始“享受”的待遇不錯,可一旦商場“預熱”期一過,他們就被“邊緣化”了。
對于外貿鞋企來說,利用百貨商場規模化銷售,同時在相對高端的零售渠道樹立品牌形象,可以為外貿商品內銷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不過,外貿企業打通內銷渠道,也將面臨許多需要"入鄉隨俗"的問題。傳統的通過代理商渠道的營銷模式使"產供銷"割裂,而運作成本也比較高,直營模式有利于降低成本。因此,外貿企業進店大多選擇直營模式。
近年來,國內零售業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型商場逐漸成為優勢品牌的主流消費渠道,并開始影響城市居民的消費潮流。作為國內民族品牌的聚集地,溫州擁有龐大的鞋服產業規模和品牌數量,如吉爾達、奧康、報喜鳥等眾多企業在品牌整體形象、綜合實力的提升上取得了新突破,但卻苦于難以全面打入商場這個提升品牌形象的最佳渠道,使品牌進一步發展受到了限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