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搖滾"撞擊"華陰老腔 "世界音樂周"火爆世博
混搭,當兩樣相距甚遠的事物被安放在一起,都可美其名曰“混搭”,如今,混搭風正流行。一場90分鐘的音樂會,上半場,觀眾站立著、搖擺著身體聽古巴搖滾;下半場,靜靜地看一會皮影《三英戰呂布》,聽一聽黃土味兒濃郁的陜西華陰老腔。這樣穿越時空的音樂混搭,昨晚在世博園的博覽廣場上得以呈現。
這般“混搭”的音樂會,是“上海世博會·世界音樂周”的開臺演出。之后的幾個月里,類似的音樂會,還將在世博園里持續上演。上海世博局和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邀請了國內外的23支表演團體,在世博園博覽廣場上奉獻50多場音樂會,這些音樂會,無一例外都玩“混搭”:每場音樂會分為上下半場,由兩支不同文化背景、風格迥異的團體分別表演,這些來自不同土壤的音韻,在世博會的舞臺上對話著、撞擊著,他們用文化、風格和形式的迥然不同的音樂,繪制出一幅色彩斑斕的世界地圖。
打開這張世界地圖,古巴位于加勒比海沿岸,古巴音樂曾經在全世界獨領風騷。如果不是后來,美國對古巴采取經濟制裁后,古巴藝人與西方唱片公司中斷了合作,古巴音樂肯定不會就此隱退于世界流行樂壇。
音樂是古巴人的生活,也是古巴人的生命。西班牙人帶來了古巴音樂的“皮——吉他與旋律;非洲人帶來了“骨”——音樂的節奏;原住民留下了沙鈴,于是,傳統的音樂歌舞便活生生地回轉在古巴人的生活中。傳統音樂在古巴,本來就是無需刻意收藏的東西,從來就不曾是音樂學者塵封的檔案。昨晚,當古巴蒙卡達樂隊彈起吉他,敲響沙鈴,唱起《加勒比之歌》、唱起《莫圖諾之歌》時,底下世界各地的觀眾都站了起來,跟著主唱安東尼,和著這節奏明快的音樂,一起揮舞著雙手,扭動著腰肢。音樂,從來沒有國界。在世博的舞臺上,古巴傳統音樂的“頌”和“薩爾薩”繼續吟唱,非洲祭祀時的舞姿依稀可見,臺上臺下,忘卻文化的隔閡,人人都是激情洋溢的舞者。
中場間隙,古巴搖滾樂手抱著電吉他下場,華陰老腔的張喜民抱著老腔特有的六角月琴上臺,兩人迎面撞上,搖滾樂手停下了腳步,對著觀眾說:“下午彩排時,我就發現這樂器太好玩了。”說著,一把拿過月琴,小心地彈撥起來。陌生樂器難成曲,樂手將月琴塞回到張喜民手里,咕噥著:“太難了。”擦肩而過的一段小插曲,此刻,讓古巴搖滾“撞擊”了華陰老腔。
有人說,華陰老腔也是搖滾,是重金屬的本土搖滾。它是陜西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皮影戲,長期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演員都是農民,遇到農忙時節有演出時,他們還要猶豫一番:是下地還是上臺?進了世博會,他們依舊一副原生態模樣。上了舞臺上,他們敞開胸膛,卷起褲管,將煙袋斜插在后背,驚堂木往長條木凳上狠狠一拍,齊聲唱起了“女媧娘娘補了天”。夜空里,飄蕩著的,是充滿雄性的蒼涼。
臺上的演員中,一位須眉如雪的七旬老人,十分顯眼。老人名叫王振中,生下來便這副白發白眉模樣,于是從小便被人稱做“白毛”。白毛想挽救老腔,不顧“傳本族不傳外”的規矩,稱只要有人愿意學,他就愿意教,然而,愿學者卻少得可憐。不過,求學的人中,有影視演員陳道明和葛優。陳道明演電影《桃花滿天紅》、葛優演電影《活著》時,白毛教他們華陰老腔,還給他們配唱。2006年,話劇《白鹿原》在北京上演,導演林兆華請來了華陰老腔,黃土高坡漢子們裂帛般的一聲嘶吼,震驚了京城。同臺演出的濮存昕,驚嘆之余,題了4個耐人尋味的字——“真水無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