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經濟:成都新經濟增長引擎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這是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改革發展面臨的重大歷史選擇,也是影響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刻變革。作為經濟新增長點的會展業,通過信息流、商品流、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的集聚、輻射,成為各地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面對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帶來的多主題驅動機會,在被列為全市重點支持的產業大背景下,成都會展經濟近年來以其迅猛的發展速度和顯著的產業帶動作用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不僅成為體現城市功能的“名片”,其對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作用更日漸顯現,成為成都新經濟增長的“隱形翅膀”。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作為推進“十二五”發展的根本要求,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各行各業。在現代產業體系中,會展業已經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會展經濟帶動區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已成為公認的事實。而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長期性命題下,作為“中國會展名城”的成都,讓人們看到了未來會展業發展的方向。
382個會展節慶活動,190萬平方米的展覽總面積,345萬平方米的會議總面積,8000萬的參與人數,272.87億元的經濟拉動,這是成都會展業去年的成績單。簡單的數據,是會展業拉動內需、搞活流通的證明,也凸顯出成都會展業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事實上,成都會展業已經連續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
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成都會展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是什么?在新一輪發展中,成都會展業又該如何提檔升級?對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全國兩會期間采訪了成都市博覽局局長陳琳,他表示,“通過近年的發展,成都會展業已經實現了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的能級轉變,從追求展會的直接收入到立足與產業互動共融的飛躍。通過展會,人們知道了成都的‘宜游’、‘宜居’、‘宜投’,會展經濟的平臺展示和關聯帶動功能在成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的確,從提升產業聚集力、要素轉化力、市場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破題,從有形展會到無形拉動,再實現有形產業升級,成都會展經濟的隱形力量正在日益釋放,逐步成長為成都的特長和名片。
從“名片”到“芯片”:促產業融合經濟轉型
說起會展經濟蘊藏的巨大能量和帶來的強勢拉動效應,很多人都知道會展經濟的產業帶動系數,即“1∶9”。這個“9”體現在會展業不僅能給城市帶來場租費、搭建費、廣告費、運輸費等直接收入,還能創造住宿、餐飲、通信、旅游、購物、貿易等相關收入。
“1∶9的概念闡述了會展業與相關行業的關系,但我們也不能簡單地用這個比例來完全概括。事實上,會展業既是傳統服務業,又是新興服務業,既是生產型服務業,又是生活型服務業,既是服務業的重要門類,又是帶動其他服務業的重要載體。”陳琳表示,“會展業涵蓋了各大行業,行行業業都與會展業緊密相連。會展業就是‘新’的融合,它既是城市功能的新體現、拉動內需的新動力,也是一個匯聚新思想、新產品、新技術的平臺。”
成都是理想的辦會辦展城市,近年來會展業界的各大重要獎項,成都幾乎全都收入囊中,會展業正逐步成為成都城市名片之一。然而,成都會展絕不滿足于此。緊貼成都經濟發展的脈搏和動向,立足于產業,同時不斷延伸會展產業鏈條,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提檔升級,才是成都會展經濟當前的著力點和永續性課題。
近年來,成都通過展會搭建交流合作、招商引資平臺,正使源源不斷的信息流、新知識流、技術流作用于正在升級的三次產業,成為一種看得見的推動力,并逐步內化為成都經濟的“芯片”和“引擎”。“展會,正成為引資引智、做大做強的有效形式。”陳琳表示。
圍繞成都市委市政府奮力推進三次產業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部署,成都會展業乘勢而上,立足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深化了一二三次產業互動和區域聯動,定點打造與成都13個產業功能區結合緊密的展會,以展會活動促進專業招商引資,以展會營銷宣傳城市形象,求共贏,謀發展,實現了重大活動的“大影響、大實效”。
2010年,眾多重大品牌會展活動相繼在蓉舉行。成都“大會展”格局穩步確立的同時,也讓各界看到了展會強大的聚合能力。于去年9月舉行的2010中國(成都)新能源國際峰會暨展覽會,促成30余次商務會談對接,13個項目順利簽約,總協議投資高達139.331億元。雙流縣新能源產業推進辦公室主任蒲貴森為此表示:“兩三天的會議,就給產業功能區和相關企業帶來了排滿一年的訂單,比單純的‘上門’招商效果好多了。”
力爭一流,讓展會更具“成都品質”
“會展業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門戶,不僅是從經濟上與世界接軌,甚至在理念上與全球跟進。簡單地說,會展業就是一個整合產業、營銷城市的行業,它既是完全市場化的經濟,同時也是順應生態、環保、低碳這一全球趨勢的產業。它的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正逐步展現。”作為成都會展經濟的操盤手,陳琳通過三年的實踐,給出了他對會展業的理解。
他表示,無論成都的城市綜合競爭力、產業特點,還是完善的政務服務機制,都足以支撐起一些更有成都特色和品質的展會。成都會展正堅持不懈地努力打造“硬件設施、服務機制、品牌項目、龍頭企業、綜合影響”五個全國一流,目標就是不管是國際展會還是國內展會,都更具成都品質,從而使成都逐步內化各大展會的性格,上升為一個會展名牌。“這也更利于更高效地向世界營銷成都,讓世界關注成都,使成都融入世界。”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成都計劃全年舉行各類會展節慶活動440個,展覽總面積200萬平方米以上,外地來蓉參展、參會及參節人數1500萬人次;會展業直接收入超過39億元,同比增長20%,拉動消費超過320億元。
上半年,將舉行2011年全國(春季)糖酒商品交易會,全國藥品交易會及中國國際醫藥原料藥、中間體、包裝、設備交易會,中國海外交流協會理事大會、災后救援及恢復重建紅十字國際研討會、第九屆中國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第28屆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及2011香港時尚購物展等。
下半年,將舉行第四屆國際化工新材料峰會、中國企業500強發布暨中國大企業高峰會、第三屆中國國際循環經濟產業博覽會、第七屆泛珠三角省會城市市長論壇、2011全球汽車論壇、第四屆中國商標節、中國(成都)新能源國際峰會暨太陽能展覽會、第十二屆成都國際家具工業展、第十四屆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第八屆中國國際美食旅游節、第十二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2011年中國國際農產品(000061)交易會、全國醫療器械區域博覽會、2011中國國際創意設計推廣周等。
產業與城市共演“錦上添花”
“會展業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個城市不斷走向開放、走向繁榮的重要標志。會展業的發展對城市經濟的促進可以用‘錦上添花’來形容。一個城市的等級與經濟實力決定了這座城市未來會展發展的走勢。”陳琳簡單的對比,道破了會展業與城市發展的關系。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總體部署要求,成都提出了會展之都建設“三步走”戰略,2015年前把成都建成中西部第一、全國一流的中國會展名城,2030年前建成亞洲會展名城,2050年前建成世界會展名城。
謀定而后動。“從發展戰略的角度考慮,我們的戰略就是要做好品牌化、專業化、國際化。”陳琳說,“同時,我們也堅定不移地抓好三大建設工程。第一是把成都打造成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第二是大力建設品牌展覽聚集區,和國家部委、行業協會、科研單位加強聯系,不僅要打造出地方自主品牌,還要引進著名的國際展覽品牌。第三就是把成都打造成為中國西部節慶活動中心,利用文化節提升區域品牌,擴大招商引資。”
近年來,成都不斷提高舉辦大型展會節慶活動的能力,向國際一流辦會辦展水平看齊。展會數量、展覽面積、展覽規模和水平都取得了超預期的業績。從2011年起,每年全國春季糖酒商品交易會已永久落戶成都。成都家居、休閑用品及禮品展覽會和中國(成都)國際電子生產設備及技術展覽會等定點成都的新興展會發展勢頭良好。西博會、家具展、汽車展等自辦品牌展規模不斷遞增,全國書博會、全國制藥機械博覽會等品牌的展覽規模和影響均有明顯提高。“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在成都舉辦的外來會展項目都成為歷屆辦會水平最高、滿意度最高、獲得實效最大的一屆。”陳琳說。
進入“十二五”,成都會展業第一工作要務就是完成《成都市現代會展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專項規劃的編制和發布。成都正在著力建設的市域現代產業體系都需大量的資源整合和平臺支持,成都會展將面臨如何整合會展資源以服務于成都經濟新發展的命題。
回眸之間,展望之際,我們發現,會展業不僅成為營銷成都的名片,更成為促進現代產業持續躍升的“芯片”,它將助推成都融入全球的每一跬步。“產業與經濟齊飛,城市跟世界接軌。”陳琳道出來了其中的真諦,“會展業做的就是營銷城市、助推經濟的事情。歸根結底,就是讓產業越做越強,讓經濟越來越好,讓成都在國際上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