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法蘭克福春季消費品展:文藝成賣點
臺灣,除了盛產舒國治,劉墉這樣的散文家外,臺灣的設計也一直散發著文藝氣息。以散文樣的設計語言打造家用品品牌,在今年法蘭克福春季消費品展(Ambiente)上,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這種文藝背后的商業價值恰恰是禮品市場所需要的,因為文藝,所以好賣。
臺灣是一塊文藝的地方,不管是不是真的,大陸人民就是這么認為的。臺灣的夜市,臺灣的“海角七號”,臺灣的周杰倫和方文山,明明是個唱RAP的青年,卻念念碎得一會兒青花瓷,一會兒發如雪,一下打中那些渴望雞湯的心靈們。臺灣就這么文藝著。這種情緒從無形的意識形態轉移到商品設計的時候,給人一個完整的印象,它是好看的。
每年一度的法蘭克福春季消費品展(Ambiente)是用來指導全球人們生活的。展覽會上全是鍋碗瓢勺,花瓶桌布,這些瑣碎的東西。但就是它們成就了人們的生活,誰的家都少不了這些瑣碎。他們體量小,單價相對低,可以重復購買。除了居家自用外,家用品的另一重要用處就是被作為禮品相贈親友。這是個龐大的市場,為此主辦方還專門設置了“Giving – 精致禮品”這一主題,推動它的發展。從今年的官方統計數據來看,今年一共有144,000名觀眾,是10年來人數最多的一次。和書展和車展不同的是,展覽不面向公眾開放,所以大多都是專業買家。也就是說,大家都是來做買賣的,各國買手來看看,今年進點什么貨才好賣。
每到這個時候,總要提到中國設計與中國制作的問題。這問題就像春運一樣,年年講年年改,但年年還是人擠人。雖然每年都有中國設計師被推薦參加展會的Talents設計新星區域,但“世界工廠”大國的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其實這個現象早年的臺灣也經歷過,但如今他們開始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不銹鋼和鑄鐵鍋的家品世界里大作散文詩,用文藝的語言講述中國設計,成功搶占禮品市場。
臺灣品牌善于營造喜慶的氣氛
禮品在中國,結合最精密的節日,以春節為甚。所以中國人對于禮物的定位是很清晰的,它必須喜慶、高檔、拿得出手。對此,臺灣品牌拿捏得恰如其分。
這個風潮其實從琉璃工房開始,就有些成型。楊惠姍夫婦兩人退出影視圈后進軍設計界,把玻璃的名稱改為琉璃,然后做出蓮花、觀音、金魚等若干中國吉祥符號,加上喜慶的包裝,一舉攻破國人的禮品市場。在琉璃工房紅火的時候,每到春節前,上海恒隆廣場的電梯里就能看到售貨員小姐頻繁熱情得幫客人送貨到車庫。紅艷艷的包裝盒體面過人,官場商場情場都適用,楊惠姍夫婦借此也又紅火了一把。但所謂花無百日紅,這兩年發展勢頭慢慢減弱,泰康路上的那個琉璃博物館也漸漸冷清下來。取而代之的另一臺灣品牌法蘭瓷,倒是開始高歌猛進,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誰都知道瓷和china的關系,但在今年的展會上,和德國唯寶, 英國Wedgwood毗鄰競爭的卻少有中國內地品牌,好不容易法蘭瓷算是一個,還是臺灣的。 這是由一個畢業于輔仁大學的臺灣商人在美國建立的品牌,它也在景德鎮制作,但與那些青花餐具不同的是,它走禮品路線。在這里,每件瓷器被叫做“作品”,上面有標號,有設計師簽名,更重要的是有故事。2014年春天法蘭瓷推出了紅樓系列,比如薛寶釵相對于牡丹,林黛玉相對于芙蓉,這一紅一綠的瓶子上手工制作出立體的花形。這種艷麗完全符合中國人對富貴喜慶的定義,加上那么一點點文學性,它配得上國內新貴的豪華別墅,同時也符合洋人對東方風格的向往。所以倫敦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亞伯特博物館,以及北美最著名的陶瓷博物館─紐約伊佛森博物館,都收藏了法蘭瓷,當然它的價格也是可觀的。
{page_break}
臺灣品牌善于將傳統文化轉化為好賣的生活美學
文創產業一詞,最早出現在臺灣,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簡稱,2002年的時候被行政院定為官方計劃。從那時候開始,臺灣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創項目。在設計圈內比較有影響力的是臺北故宮和Alessi的合作。Alessi的設計師以乾隆形象設計了Mr. Chin系列的餐桌用品,造型很Q的調味罐、蛋杯等小東西。把傳統文化轉化為現代商品,這組設計給大家帶來太多的思考。后來臺北故宮又促成了和其他品牌的合作。品家家品就是其中一個,它們用現代的材料復刻出很多藏品食器,比如將北宋汝窯青瓷花式溫碗設計改造為點心碗,還加了個硅膠做的荷葉托盤,日常就能用來喝茶,順手還能放塊點心。臺灣人把這叫做“生活美學”。
從去年開始,品家家品就以一個“家”的形象出現在法蘭克福展上。木架構的展位有屋頂,有墻壁,有客廳。來參觀的客人可以在這里喝到臺灣烏龍、吃到鳳梨酥,當然一并還可以看到中國設計。品家今年推出了一系列“碗筷” 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選用的材質是上檔次的骨瓷、黑檀木、黃銅,以黑川雅之打頭的豪華設計師陣容也成為一大亮點。
法蘭克福展的日子總在中國的春節前后,今年是在元宵節前。中國國內的電視里恰好在放一個以“筷子”為源頭的公益廣告,廣告內講述了兒子回家,鄰里互助,多一人就多雙筷子的故事,筷子成了傳情達意的橋梁。中國人的友愛之心因此抒發出來。不過等我們擦干眼淚看看周邊的中國內地品牌,又有哪個把筷子的生意做得高大上、做得精致的?臺灣設計,又領先了一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