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舉辦“絢彩中華——中國哈尼族服飾文化展
7月22日,繼侗族服飾展之后,“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系列展”第六期重大展覽“絢彩中華——中國哈尼族服飾文化展”在上海紡織博物館拉開了帷幕。本次展覽由云南•紅河州博物館和上海紡織博物館聯合主辦,集中展示了古老的哈尼族的傳統文化與其民族服飾中所蘊含的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發展、人與人和睦相親的精神世界。
哈尼族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保存得比較好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兩山(哀牢山與無量山)、四江(元江、藤條江、李仙江和瀾滄江)之間的紅河、思茅、西雙版納、玉溪等州市,以及越南、老撾、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遷徙過程中,哈尼族逐步分為哈尼、愛尼、碧約、卡多、阿卡等三十余個支系;形成了以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為代表的梯田農耕文化、以普洱思茅和西雙版納為代表的茶山文化和分布在東南亞北部山區的流動山地農耕文化三大文化區域。尤其居住在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人民利用紅河哀牢山區特殊的地理、氣候和水系分布情況,創造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構”的良性農業生態系統和梯田文化景觀,處處蘊含著人與自然高度和諧、人與人和睦相親的古老文化特征。
哈尼族服飾衣服是哈尼族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自織自染的小土布衣服,反映了哈尼族自耕自足的農業生態特征,以黑為美的民族審美觀念,反映了哈尼族大山般的深沉和莊重,頭上的“吳芭”記錄著祖先遷徙的歷史,胸前的銀飾牌記載了宇宙萬物的起源,戴在頭上的成排銀泡,暗喻著浩瀚無垠的宇宙蒼穹,穿在身上的銀坎肩和銀褂衣,以及掛滿前胸后背的銀鏈,表示財運綿延富貴滿身,系于腰間的銀魚和銀螺,既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特征,又是哈尼族生命起源與生殖崇拜的主要具象物,寄托了哈尼族人丁興旺的美好愿望。
本次展覽將持續兩個月,至2014年9月22日結束。上海紡織博物館希望通過“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系列展”,能讓更多的民眾看到和接觸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加強民族文化間的理解和交流;在帶給觀眾美的欣賞與共鳴的同時,也能引起對侗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注和支持,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并且持續不斷的走下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