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職務發明:一座處境堪憂的金礦
手握數項發明沒能帶頭致富卻生活困難,這是目前我國非職務發明人的普遍生存現狀。記者在中國發明協會了解到,目前我國很多非職務發明人埋頭搞發明數年,擁有數項成果卻沒能轉化成產品,有的還因搞發明背負著數十萬元的債務。
“無論從成果轉化情況還是生活狀況來看,我國很多非職務發明人都屬于弱勢群體,普遍處境艱難。”中國發明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鹿大漢表示。
總量大但轉化難
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促進中心主任鄒定國介紹,非職務發明得到授權的專利數量占全國專利授權總量的50%以上,是我國科技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僅2008年,國內非職務專利授權就達18萬多件。
“我們在上海調研時發現,非職務發明人中,留學歸國人員、從科研機構辭職經商的人員、科研院所退休人員所占比例不小。”鹿大漢表示,這些非職務發明人在沒有占用國家科研投入的情況下,持有專利卻占據了我國專利授權總量的半壁江山。如果這些專利得到有效轉化,將對提高我國企業產品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發揮巨大作用。
然而,與職務發明成果80%、90%的轉化率相比,非職務發明成果的轉化率不到10%。絕大多數非職務發明人的專利無法轉化。
民間創新力量有待保護
苦于專利轉化的非職務發明人還常常受騙、被侵權。
非職務發明者們抱著自己的“孩子”四處苦找“婆家”,導致不法分子們乘虛而入。鄒定國介紹,很多非職務發明人急于轉化手中的成果,非正規中介機構或者詐騙分子往往對他們的某項發明大加贊賞,并稱此發明市場前景很好,受到很多風投公司的青睞,但是需要交納一定的費用請專門的評估機構進行技術評估;也有非正規機構利用專利評獎的名義,要求交納評獎費。
“還有很多企業偷偷使用非職務發明人的專利,既不通知也不付費用,侵犯非職務發明人的權益。”很多非職務發明人對此非常氣憤。
同時,很多非職務發明人也視專利申請費和維持費用為沉重包袱。在專利申請費上,職務發明人可以得到各項政府資助,而非職務發明者能夠獲得的資助非常有限。不少非職務發明人都是自費進行發明創造,等到成果出來,已經無力承擔專利的申請和維持等費用。非職務發明人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但目前難以實現。
據悉,非職務發明專利成果的產業化面臨特殊困難,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對非職務發明重視不夠,政策上存在盲點和缺位;二是許多非職務發明人過高估計所持專利技術的創新性、市場前景和經濟價值,要價過高。同時,非職務發明缺乏必要的宣傳,好的發明成果因宣傳不夠待字閨中,導致轉化困難。
鹿大漢和鄒定國均表示,非職務發明需要政府多“呵護”,應盡快建立促進非職務發明成果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機制和服務體系,“這將對激勵非職務發明創造和企業創新起到積極的作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