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鞋皮革源于北方草原的游牧名族
“現代人所穿的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潘照東表示。
潘照東介紹,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風俗,曾經成為內地人們趨之若鶩的時髦。史稱,東漢時的靈帝就“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座、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是個胡風胡俗的地道崇拜者。
今天,我們從行軍床、折疊椅、帳篷等器物中,還可看見當年胡床、胡座、胡帳的影子,一窺草原民族生產方式對我國經濟政治生活的貢獻。
影響中原民族生活習慣
潘照東說,自古以來,中原民族在飲食、服裝等各方面都受到北方草原民族的影響。例如,在漢字中,“鮮”字為左“魚”右“羊”,“美”字為上“羊”下“大”,“鮮”、“美”都離不了“羊”,說明在夏、商時期羊肉就是難得的鮮美之食。這是否與商族南下后將草原民族的飲食習慣帶到中原有關,是值得深入考證的。
潘照東介紹到,草原民族喜食牛、羊肉的風俗,對中原飲食文化的影響是廣泛、深遠的。三國時期曹植在《野田黃雀行》中就說,“置酒高殿上,親友從我游。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中國有句成語,形容食之鮮美叫“膾炙人口”,“膾”就是將牛、羊肉細切之,蘸上佐料如蔥、芥等生吃:“炙”則是將蘸好佐料的牛、羊肉放在火上燒烤。
古代還有“羌煮貊炙”之說,“羌煮”是指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羌人的涮羊肉;“貊炙”則是指古代東胡人留傳下來的烤全羊。《釋名·釋飲食》中說,“貊炙,全體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為也。”羌煮貊炙因鮮嫩味美,傳入中原后深受人們喜愛,并流傳至今。
衣食住行,是人生大事。潘照東說,北方草原民族的服飾,為適應騎馬馳騁、戰斗勞作的需要,窄袖短衣,輕捷便利。中原民族的服飾在商、周時期則是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行動不便。因此,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胡服”尚處在“騎射”之前,因為,如果不首先實現服飾的革新,則戰法、兵制的革新便無從談起。
而鮮卑族興起并統一中國北方之后,引起了中原地區第二次胡風服飾的變革。史稱,“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爰自北齊,有長帽,短靴,合袴、襖子,朱紫玄黃,各任所好。”古代漢族的習慣是穿長袍子,或“上衣下裳”,“裳”即裙子,裳里穿的則是開襠褲。北朝時期草原民族的合袴(即滿襠褲)與襖子(又稱“小襦襖”),即緊身小袖的短皮裘襖傳入中原,大受歡迎,逐漸成為主流,并流傳至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