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拿什么給力“十二五”?
如果說“十五”對于中國紡織服裝業是發展機遇最重要的時期,行業比較優勢得到充分釋放,中國紡織服裝大國的雛形顯現,那么進入“后配額時代”的“十一五”,中國紡織服裝業彷佛變得“命運多舛”起來: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飛漲、外部貿易環境多變等等。但即便在如此形勢下,全行業仍然獲得了快速發展。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評價說,“十一五”是中國紡織服裝業發展最好的五年。但更重要的是在“十二五”時期,全行業應該更加謹慎地來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標。
在前不久結束的“中紡圓桌論壇2011年會”上,行業協會領導與紡織服裝企業家等就“十一五”行業發展進行了經驗總結,并對未來五年發展做出了預測和分析。
紡織服裝業的價值貢獻率大幅提升
如果說過去的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更多是依靠“人口紅利”、簡單的加工貿易等因素做大,那么近年來,全行業已經在“陣痛”中逐漸清醒,開始選擇走“調結構、轉方式”的升級之路,從依靠數量的貢獻向價值的貢獻轉化。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全行業的出口貿易增長中,其價值增長的貢獻率從“十五”末時期的12.47%上升到“十一五”的55.51%,而數量增長的貢獻率在“十五”期間是87.53%,到“十一五”則下降到了44.49%。各種紡織面料織物出口在“十五”期間出口額增長128%,其中數量增長貢獻率為74.25%,價值增長貢獻率為25.75%,而“十一五”的前四年出口增長35.36%,其中數量增長貢獻率從74.25%下降到27.47%,價值貢獻率從25.75%上升到72.53%。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認為,這樣的轉變對于全行業非常重要,這反映出行業的市場應對能力、抵抗風險能力大大提高。
同時,“十一五”時期,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歷史性發展。例如,五年以來,限額以上服裝批發零售年均增長速度比全社會消費品平均增速高出6~8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了82.3%,貿易順差增長了91.8%。
杜鈺洲分析,紡織服裝業在“十一五”期間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好成績,其中一個原因是“十一五”是行業技術進步最快的五年。
據記者了解,“十一五”期間,大中型紡織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產值均增加了近2倍;全行業有22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年產45000噸粘膠短纖維工程系統集成化研究”、“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及其產業化”兩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目前,全行業1/3左右的重點企業裝備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以上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比2005年翻了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間,大紡織行業下的各分行業成績也可圈可點。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表示,化纖工業在過去五年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總量仍然保持了快速提升,年均增長速度接近11%。第二,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第三,行業在高新技術纖維領域取得了突破,碳纖維、高強聚乙烯等這些以前只有發達國家才能生產的纖維,現在基本上國內也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第四,技術進步成效明顯。
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則將針織行業在“十一五”期間的發展,比喻為中國鐵路的大提速。他認為,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結構。從市場結構看,原來針織品大概70%依賴國際市場,30%為內銷,但到了“十一五”末,內銷約占到55%左右;從生產結構看,針織的纖維加工總量已突破了1300萬,在整個紡織服裝的纖維加工里占1/3;從表現看,目前以金額記的針織服裝占全行業服裝的55%,以產量計的大概占65%。
比較優勢由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升級
杜鈺洲表示,“十二五”時期,制造業要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而中國紡織服裝業的比較優勢仍然存在,只不過全行業要促使比較優勢的升級,即由簡單勞動轉向復雜勞動。從現狀來看,目前行業內多數勞動者已經上升為知識型勞動者,其創造力大大提高。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全行業平均每個企業的用工數從2005年的272人下降到2010年的202人,用工減少了25.7%,而每個企業的銷售額從人均5505元增長到7524元,增長了36%。全行業里,平均利潤率大于3.97%的企業,平均每個企業在2005年的用工數為291人,2010年為235人;平均利潤率小于3.97%的企業里,平均每個企業在2005年的用工是264人,2010年是184人。從這些數據來看,行業勞動利潤創造的價值提高了,而人數減少了,正好說明行業具有創造性的工人相對多了。
楊世濱認為,“十二五”期間,針織行業產業資本顯現出金融化趨勢。隨著企業財富積累以及能力的增強,會出現投資多元化趨勢,并且投資從以往的成本優先轉向成本與市場雙優先;另外,行業企業的內部結構會涉及“交接班”問題,即會出現很多企業家二代,而在這種交接中,亦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楊世濱還表示,行業內還會出現“大企業化”傾向;產業集群化進一步加強;產業協作將更加順暢。而對企業內部而言,首先勞動生產率會提高,“我不認為針織行業中所有企業都會形成自己的品牌,更大量的企業需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自己更快發展。”其次,他建議企業要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內銷上,充分重視銷售網絡和網絡銷售。“未來網絡銷售的潛力非常大,而且這可能對企業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據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介紹,2010年,“紅豆”的營業收入為282億,較2009年的223億增長了26%。“我們發展的關鍵還是從生產經營型向創造運營型的轉變。比如,我們原來辦廠較多,但是現在就要辦研發機構,辦連鎖專賣網絡體系。包括紅豆男裝的品牌系列,通過兩端延伸之后,中間的生產全部外包,自己只做少部分,80%都是外加工,外加工企業達到了800多家,這樣極大整合了社會資源。”
周海江認為,2011年甚至未來更長時間內,對于行業來講最大的挑戰是通貨膨脹,而這輪“通脹”又是剛性的。原因在于,農村有效勞動力的轉移接近了尾聲,并且日、韓、新加坡等較發達國家也都經歷過這種階段。
面對“通脹”,周海江的建議是,“員工工資要漲得快一點”,“儲備的材料要多一點”。
三陽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健民則認為,資金對于企業的未來發展最重要。因為國內紡織服裝業中小型企業居多,在目前的情況下,資金對于每家企業都是考驗。
端小平亦認為,資金對于行業、企業在2011年里的發展非常重要。他表示,2011年,化纖行業的流動資金可能較為緊張。“因為很多原材料價格和產品價格都有所上升,這需要更多的流動資金來支持企業正常運行,但我們現在卻處于銀根緊縮時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