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亟待修正
在很多時候,每每提及紡織服裝企業的困境,人們總是不自覺地聯想到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融資成本貴等因素。但這一次,業界認為最大的問題在于棉花臨時收儲政策。
業內人士認為,人為的“政策市”,破壞了棉紡產業原有的生態環境,內外棉價倒掛、高價庫存,使很多紡織企業遭受重創。相反,手握棉花進口配額的企業卻樂在其中。
去年,國家進口棉花超過500萬噸,進口棉每噸比國內棉價低4000元,拿到配額的企業相當于拿到200億左右的補貼,而這一切都與中小紡企無關無緣。如此待遇,使得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同樣解決了就業,同樣照樣納稅,中小紡企卻只成了能享后媽待遇”。
從理論來說,棉花進口配額是禁止買賣的,但是,只要打開紡織品專業網站,關于配額買賣的廣告鋪天蓋地。配額變成了直接的經濟利益,拿到配額就等于拿到了錢,腐敗也由此延伸。
大豆、白糖等農產品的收儲,由于量小,往往只涉及幾十億、幾百億的財政資金,但棉花收儲卻不同。在2012/2013年度國儲棉收購中,截至3月15日,累計收購棉花638.45萬噸,收儲價為2.04萬元/噸,這相當于涉及資金1300多億元。不僅量大,而且還是一筆虧損的買賣。目前,拋儲的價格為1.9萬元,這種高吸低拋的生意,肯定是有關政府部門不愿意看到的。
雖說今年棉花收儲政策將調整的說法被指不實,但紡企們的呼聲最終還是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關注。5月23日和6月18日,國家發改委召集相關涉棉部門研究棉花收儲政策調整,這似乎透露出一個直接信號:現行的棉花收儲政策撐不住了。
棉花臨時收儲政策,言外之意,這是一項暫時性、過渡性的保護措施,不可能永久存在,總有期滿的一天。一旦保護期過了,躺在政策保護傘下的棉農,還是要面臨更大的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說,現行的收儲政策亟待修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