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式重點核查發威!現場抽查企業過半折戟 渾水摸魚者被大面積逼退
現場檢查開啟不到1個月,就有過半企業在上市路上打起了“退堂鼓”。
1月31日,證監會發布了最新一期首發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抽查抽簽情況,共有20家企業“中簽”,由證監會對其信息披露質量及中介機構執業質量進行檢查。
而截至2月23日,上述檢查工作開展不到一個月后,就已有11家被檢查公司宣布主動撤回上市申報材料終止IPO審查,終止比例高達55%。這與監管層對企業現場穿透式重點檢查不無關系。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表示,企業遭到現場檢查或督導,往往是在審核中被監管發現了疑點,或是自身上市申報材料質量不佳,經不起現場檢查,選擇主動撤回申報材料終止審核。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底稿工作不到位,中介機構選擇撤回申請補充資料情況。
“主要原因是去年中期后IPO申報公司很多,合格的先上會通過,質地較差的就剩下來,審到一定階段,就知難而退了。注冊制下,審核和發行節奏都快,有渾水摸魚濫竽充數的公司很正常的,監管發現勸退或逼退,是對市場負責。”王驥躍稱。
現場檢查抽中企業紛紛撤離
1月29日,證監會正式發布了《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從內容來看,新規明確首發企業現場檢查的基本要求、標準、流程以及后續處理工作,也讓以往被歸為窗口指導的現場檢查工作有規可依。
而前述提及的20家擬上市公司,正是《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發布后,首批被監管層抽中進行現場檢查的樣本。
“IPO現場檢查一般都會檢查出一些問題,但像最近這樣企業大面積撤回材料還是比較少見的。”有國內中小券商投行相關負責人稱。
對比2019年第一批現場檢查,當期共有9家企業申請撤回申報材料,占比20.4%。而此次抽中的20家公司中則有超過半數撤回材料終止審查。
“按照現場檢查的新規,監管層會采用隨機抽查和問題導向的方式去確認檢查對象,我理解此次公布的名單不是完全的抽查,部分存在爭議的企業也被包含在內了。”有北京地區中型券商投行人員稱。
如引發市場關注的明星企業云知聲,在提交IPO申請僅3個半月便撤回申請材料。
2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多次致電該公司對外電話詢問終止IPO原因,但均無人接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發現,今年以來撤回IPO申請的上市公司,多存在核心競爭力不足、財務數據真實性存疑、單一客戶依賴、持續經營能力欠缺等問題,甚至部分企業更是被指“帶病申報”。
較為典型的如5年更換4次上市路徑的木瓜移動。早前,木瓜移動還曾向上交所科創板遞交招股書,但在2019年7月4日,木瓜移動及保薦人提交了撤回發行上市申請。彼時上交所就曾重點關注了木瓜移動的核心技術先進性、能否有效轉化為經營成果;行業定位及歸類的準確性;持續經營能力以及信息披露等問題。
2020年,木瓜移動轉而向深交所創業板遞交上市申請。但亦遭到深交所對公司供應商依賴、業務模式、業務描述、業務流程、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客戶粘性等問題的問詢。最終歷經深交所兩輪問詢后,2020年2月,木瓜移動選擇了撤回IPO申請。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規定,被通知現場檢查后,十個工作日內撤回申請的企業不實施現場檢查。
這也導致此次現場檢查中,不少企業直接被相關檢查通知“嚇退”。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合計六家企業選擇在被通知現場檢查后十個工作日內撤回上市申請,從而免于被實施現場檢查。其中一家意圖在科創板上市外,其余五家公司均歸屬于創業板市場。
年內45家擬上市公司主動叫停
此次現場檢查,引發牛年A股IPO終止審核潮爆發。
據Wind統計,包括上述因此次現場檢查而止步的擬上市公司在內,年初至今不到2個月,IPO終止審核家數達到了45家,其中創業板27家、科創板14家、主板及中小板4家,而注冊制下擬上市企業均選擇了主動撤回申報材料。與之相對,同期A股市場成功發行的企業家數也僅有38家。
不過也有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一眾企業撤回上市申報材料終止審核,并非源自監管層收緊了審核標準,而是企業自身質地存在問題。
“一年250個交易日,一共能實現五六百家公司上市就已經不少了。優質的未上市公司是有限的,排隊的近千家公司里,一定有不合格的,有被否的有主動撤的,這很正常。排隊的多了,意味著濫竽充數的多了,現場檢查的力度就要加大了。”有華東地區資深投行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雖然監管層已形成了《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但對于券商等中介機構勤勉盡責的認定仍不十分明確,這也加劇了擬上市企業頻繁撤回申請。
“其實現場檢查想查出問題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券商。盡職調查的‘盡’,其實是無窮無盡,你沒法證明全做到位了。而券商自然不想接受處罰,選擇撤回申報材料更為明智,反正就是一單生意,未來還能繼續做。”上述資深投行人士表示。
該投行人士表示,相對而言,質地較好的擬上市公司,監管尺度也會有所放松。而質地普通乃至較差的公司,自然不能隨意放行,“多問幾句就會被問出問題,甚至不敢面對現場檢查,撤材料終止審核了,券商投行還是要去挑選好公司。”
現場檢查收緊弦外之音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場也多將現場檢查視作監管清理堰塞湖的重要工具。
此前就有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現場檢查的方式,往往被認為是為了緩解排隊企業過于集中或過多的問題。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月23日,已通過發審委或交易所上市委審核,但仍未獲證監會核準及注冊的企業就多達267家,其中210家屬于注冊制下的科創板及創業板市場。另外,全市場還有2230家企業處于輔導備案登記環節,充當IPO“后備軍”。
“輔導驗收可以收緊一些,不過2000多家輔導企業也不會帶來太大影響,每年申報IPO材料的數量還是有限的,券商并不會什么樣的公司都向上申報,針對質地太差的公司會找理由拖延。”王驥躍表示。
而對于已申報IPO的企業,上述資深投行人士則指出,證監會今年提出“完善科創屬性評價標準”,未來謀求科創板上市的企業,其科創屬性認定或將會收緊,“最少面對這么多排隊企業標準不會放松。”
“相比之下創業板的壓力更大,排隊家數也很多,企業的科創能力及質地也相對欠缺。因此未來創業板待審企業中受現場檢查影響,最終遭終止審核的案例或許會繼續增加。”該投行人士表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